“現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到3年時間,要盡銳出戰、務求*,確保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貴州畢節試驗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吹響了沖鋒號。
“畢節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畢節的新的歷史使命。
今年以來,畢節市以創新就業扶貧機制助推脫貧攻堅為抓手,創新“十大員”(護潔員、護林員、護路員、護河員、護校員、護醫員、護廠員、治安巡邏員、養老護理員、其他員)工作機制改革,努力破解貧困群眾就業門路少、文化程度低、轉移就業難等問題,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可實現脫貧致富,既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又推動了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創新。
打贏脫貧攻堅戰時間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任務重,通過政策引導、示范引導,確保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分”得徹底、“統”得不夠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越來越不適應當前農村社會治理體系,越來越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日前,貴州省農委調研處在對畢節市農村發展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弱化、虛化、邊緣化在加劇,農村基層組織“有心干事,無錢辦事”的困境突出,村莊空心化、“三留守”仍很嚴峻。
“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普遍不強,大都還停留在‘要我干’層面,沒有上升到‘我要干’的思想境界,農民群眾出資、出勞、出主意的積極性不夠,對鄉村發展說事、議事、主事參與度不高。”貴州省農委調研處副處長李志良介紹,一些農民社會責任、公德意識淡化,與家人感情日益淡漠,家庭觀念不斷淡化,導致不養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則、不睦鄰里等有悖家庭倫理和社會公德的現象增多,家庭的穩定性不斷被削弱。這些問題及現象,在畢節市不同程度存在。
制約的藩籬不突破,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就很難拿下,鄉村振興的道路就會越走越窄。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但又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簡稱“三無兩有”)且勞動力年齡大、文化低的農民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畢節市結合實際,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實施就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開發“護校、護路、護林、護醫、護廠、護河、護潔、治安巡防、養老護理、環衛協管員”等就業扶貧專崗,由各級財政“出大頭”,采取“向上爭取一點、財政預算補貼一點、公務經費擠一點、用人單位解決一點、社會籌資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
“根據工作量和縣(區)財政情況,每人每月發放崗位補貼500-1570元。黔西縣籌集7060萬元用于公益性崗位,*的護潔員崗位月收入1200元,*的易地扶貧搬遷點勞動保障協管員崗位月工資2482元,這兩個崗位的收入均是畢節市標準*的。”畢節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畢節市新開發崗位57157人,招募農民(絕大部分是建檔立卡貧困戶)40650人,其中護潔員18669人、護林員9139人、護路員4639人、護河員1437人、護校員1325人、護醫員449人、護廠員221人、治安巡邏員1994人、養老護理員259人、其他人員2518人。
動員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資源扶持就業,完善開發就地就近就業崗位、勞務協作、資金整合、職業技能培訓等政策支撐,努力做到就業扶貧資金優先保障、工作無縫對接、措施盡快落實
就業扶貧不僅要解決勞務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更要確保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為確保招募的“十大員”*,畢節市依托“畢節就業云”平臺和就業扶貧“一卡一庫一臺賬”對“三無兩有”貧困勞動力進行排查,通過多渠道發布信息,組織駐村干部、包村干部及勞動保障協管員進村入戶推薦崗位,村民集體評議、村委會集中研究、鄉鎮勞務分公司復審、扶貧部門核實身份、公開公示等程序確定擬招募人員,確保*招募、*幫扶。
在平臺建設方面,畢節市建立縣級國有公益性就業扶貧勞務公司、鄉鎮設立勞務分公司或工作站、村組建就業扶貧勞務合作社三個層次,目前已組建勞務公司10個、勞務分公司或工作站204個、勞務合作社2057個。
“借鑒村社一體模式,由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兼任理事長,將本村全部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和自愿加入的農村勞動力納為社員,結合勞動技能、年齡、身體素質等情況進行股金額度的評估,將社員的勞動力資源轉變為后入股合作社,確定村集體、合作社、社員的分紅比例。”黔西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
散漫的農民要變成相對穩定的工人,就需要結合崗位需要,因崗位選人,因崗培訓,政府主導,市場化管理。通過整合人社、扶貧、農委、婦聯等部門培訓資源和資金,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納雍縣邀請監察委為農民培訓紀律意識,組織部培訓敬業意識,宣傳部培訓感恩勵志意識,恒大集團幫扶納雍公司培訓常用禮儀,所屬公益專崗開發部門培訓勞動技能和安全教育……
通過創新“十大員”工作機制,畢節不僅做到*識別、動態管理,還在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和提升就業技能的同時,結合貧困群眾的就業意愿和自身情況,積極開發適合的崗位,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今年年初,畢節市七星關區楊家灣鎮勞務分公司組織305名貧困勞動力到村集體的茶場務工,每人每天獲得80元收入。
“既有組織地解決了產業基地用工問題,同時也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做大做強,還幫助300多戶貧困家庭成功實施脫貧。”楊家灣鎮勞務分公司負責人陳虎說。
根據畢節市9個產業園區、326個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和18個3A級以上旅游景區用工需求,通過“勞務合作社+產業基地建設+貧困勞動力”模式,組織貧困勞動力到各類園區和景區就業,既推進了產業的發展,又幫助貧困勞動力增加收入。
創新“十大員”工作機制,在村級建立勞務合作社,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村集體、勞務合作社、社員的共享分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讓村集體有人做事、有錢辦事。
良好的生態優勢是農村*的資源和寶貴的財富。通過開發護路、護潔、護林、治安巡防等扶貧公益崗位,把貧困群眾就業同農村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同參與鄉村治理結合起來,同倡導鄉村文明結合起來,極大地改變了部分農村貧困地區“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狀。
“目前畢節市分別招募9139名和1437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作為護林員和護河員,平均每人每年1萬元和7000元補助,提升了森林管護和河道治理成效,亂砍濫伐、亂倒亂傾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推動了‘河長制’向‘河長治’轉變。”畢節市水利局副局長劉宗介紹,到2020年,畢節市將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1.87萬名、護河員3200名,實現生態林管護和河道管護全覆蓋。
通過勞動投身鄉村發展,特別是貧困群眾以勞動力入股勞務合作社的方式,實現“勞動力資源變資本、扶貧對象變管理者、被扶貧者變參與者”的轉變。同時,勞務公司通過提成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提高基層組織治理能力,推動“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的實現,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百里杜鵑管理區迎豐村貧困群眾顧萬林,此前嗜酒成癮,不謀發展,不思進取,自從當上村里的生態護林員后,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除每天進山巡邏外,還積極參加在鄉舉辦的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班,今后還打算發展養殖業。
畢節市讓農民群眾通過“十大員”崗位,組織貧困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改變過去“坐在墻角曬太陽、等著政府錢和糧”的思想,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有效破解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的難題。
納雍縣梅花村女村民吳學艷,49歲,做護路員,月收入500元。過去沒有收入,需要用錢都向丈夫要,看丈夫臉色,現在有收入了,在家的地位也提高了。村民代表表示,村莊環境改善了,居住條件變好了,看病養老有保障了,掙錢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數更高了。
就業扶貧專崗,不僅補齊了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難的短板,還把農民組織起來、帶動起來,通過現代產業創新與就業相結合,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已解決4.065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占畢節市未就業貧困勞動力10.05萬人的39.8%,預計可帶動12萬人脫貧,占畢節市72.46萬貧困人口的16.56%。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