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蕭山區堅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形成專業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模式,讓一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來種糧,將農業轉變為高效低耗的“新興”產業,有力保障了浙江蕭山區糧食安全。
農田建設高標準
稻鱉共養、稻鴨共育的田園場景,縱橫包圍的蜜源植物、棲境植物,高標準的綠色防控舉措……這是浙江蕭山區河上鎮璇山下村300多畝水稻田里的景象。
截至去年底,浙江蕭山區已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59個,實施面積15.6萬畝。其中省、市兩級糧食功能區22個,面積2.47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基本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規模居全省領先地位,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高。
糧食功能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及相應的政策配套支持。為加大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的扶持,區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扶持政策,對整合標準農田質量提升、旱澇保收標準農田示范、小型農田水利、土地綜合開發等項目逐年加大補貼力度,保障了糧食生產力。
隨著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成,它們在現代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糧油作物,到2017年底,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種植糧油作物18.43萬畝,占全區糧油作物種植面積的69.1%,功能區已成為浙江蕭山區糧食生產的主陣地。
為了提高糧油單產,浙江蕭山區建立了首席農技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聯系功能區制度,全面應用晚稻*定量、兩狀兩高栽培技術。據悉,功能區內已落戶科技示范區258戶,糧食作物產量明顯提高,雜交晚稻單產達到865.1公斤/畝,常規稻單產達724.7公斤/畝,小麥單產達473公斤/畝,均創浙江蕭山區糧食単產歷史新高。
綠色高效助增收
近年來,浙江蕭山區鼓勵農業企業把科技融入到農業活動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使農業新科技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創造出獨特的創意農產品和新型農作制度,推動傳統農業向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轉變。如位于戴村鎮南三村的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核心區,采用稻麥輪作純糧模式生產糧食,建成田網、水網、路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糧食生產水平和安全質量水平全面提高。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該示范區在主要道路打造花壇,田邊種植向日葵等蜜源植物,田內種植“彩色稻”等,既達到了綠色防控,又美化農田環境,具有觀賞價值。
如今,再到南三村的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又能看到在一大片綠油油稻田中,點綴著幾個頗有異域風情的彩色造型風車,逐漸形成了“農旅結合”的新模式,讓糧食功能區釋放了休閑農業的新活力。這樣一來,這塊功能區還成了不少市民的網紅“打卡地”。
同時,浙江蕭山區積極探索新型農作制度,大力推進專業化服務,擺脫零星分散的傳統種植,開展翻耕、育秧、機插、統防統治、機收、烘干等一條龍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實現病蟲統防統治全覆蓋,社會化服務面積12.5萬畝次,減少畝防治成本20%,提升植保專業化、規范化、社會化服務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