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點,湖北省武漢市黃陂武湖上空霞光滿天,余建紅、羅梁舒和何衛平一行3人沿著湖岸線泛舟。不過,他們可不是劃船欣賞水天一色美景,而是作為武漢農業集團所屬武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在巡查湖岸安全,防止非法盜捕。
水上作業“十不準”
看似普通的巡查,“規矩”可不少:不準單人駕船巡湖,不準酒后巡湖,不準私自巡湖,不準帶病巡湖,駕船者不準接聽或看手機,沒穿救生衣、沒帶救生圈不準巡湖,3級或以上風力及雷雨大霧天氣不準巡湖,無證不準巡湖,巡湖不準違規操作等等,簡稱“水上十不準”。
武湖地處偏遠,武湖農業公司員工雙休日才能回家,平時的生活非常單調。何衛平年近五旬,平時喜歡喝一杯,但碰上夜巡,*滴酒不沾:“晚上行船,不比在岸上,要是喝了酒,腳一發軟,一不留神栽到湖里,很容易發生意外。”
公司安保部長余其新說,武湖面積達3.5萬畝,每年下半年大規模捕撈,日常工作主要是通過不定時巡查防逃魚、防盜捕。盜魚者一般是天黑后下網。因此夜間巡查非常重要。
湖上巡查,可能遭遇盜魚者使用暴力。因此,巡查人員一般2至3人一組。巡湖前要檢查船只安全狀況,巡查時盡量靠湖岸線行駛,即便是發生漏水、沉船等事故,穿著救生衣的巡查人員也能很快上岸求援。
在大湖上巡查就怕惡劣天氣,當風力達到3級時,武湖湖面上就會泛起大浪,小船、快艇容易發生翻船事故。為此,公司在工作區安裝了測風儀和避雷針,規定風力達到3級或以上,或是遇上雷雨天氣,不準巡湖作業。
三伏天,捕魚、運輸等設備處于故障多發期。不久前,武湖農業公司集中組織了防汛設施、機器設備故障集中排查,確保夏季高溫、汛期安全生產。
過去,在大湖里捕魚一般采用大網捕撈法:就是把一張大網張開,順著湖邊拉,大網的首端和尾端合圍之后,就是所謂“一網打盡”。這種捕魚的方法好處是捕魚速度快,弊端也很明顯:魚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容易死亡;*重要的是,一張大網需要很多人長時間在水中作業,存在安全隱患。
早在10多年前,武湖農業公司就開始采用“趕攔刺張”的捕魚方法:從湖面一角開始,用魚網把湖面分成若干個平行的長條形的通道,采用敲擊等方式,將魚趕出通道,用魚網封閉。反復多次,可以把魚群趕到一個相對狹小的區域,再張網捕撈。
這種捕魚方法,在趕魚階段,人不用下水。魚一直在水中,也不容易死亡。
魚捕上岸以后,要裝上車。以往,由人力背著魚筐,沿著斜坡上岸,工作效率低不說,魚筐側翻還容易造成人員傷害。現在公司配備了皮帶運輸機、自動卷揚機,過秤之后的魚筐直接轉運到車廂。工作區人員密集、勞動量大,公司安裝了攝像頭,所有視頻信息同步傳送到主要負責人手機上,實現遠程安全管理。傳統作業方式向現代作業方式的轉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風險,提高了安全系數。
安全生產成每日必修課
武湖農業公司的安全生產舉措,是武漢農業集團安全文化的一個縮影。
“集團公司安委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層層把控、責任到人,安全生產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武漢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景中說。
近年來,武漢農業集團始終堅持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的要求,堅持履行“一崗雙責”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并與企業和個人收入掛鉤。2017年,集團公司召開安委會、安全生產主題會議10余次,投入安全生產專項資金50多萬元。
李景中逢會必提安全生產,集團在職的3000員工,時刻把安全作為一種日常習慣。
布置了作業,還需不定期檢查作業。農業集團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后,還組織“回頭看”活動,不斷鞏固、加強已達標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出現問題及時解決。
涉及一線工作者,特別是水上作業者,農業集團緊抓安全生產理論培訓和實戰演練,提高員工安全防護能力。旗下武湖農業公司、梁子湖水產品加工公司不定期舉辦木筏競渡比賽,鍛煉員工的體魄和水性;邀請專家和專業教練教授水下自救、職業病預防、緊急救援等知識。
強化安全生產意識,建立完善責任體系,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加大安全投入,開展企業安全文化創建,不留下任何一個隱患,不放過任何一個崗位,這就是武漢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抓安全生產工作的“法寶”。截至目前,武漢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已連續三年獲得武漢市“安全生產紅旗單位”稱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