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工廠化”“魚類凈化車間”“無土栽培”……這些農業科技創新項目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只有靠科技創新才能助推佛山農業轉型升級再上新臺階。”廣東省佛山市農業局局長唐棣邦談到。在“寸金寸土”的佛山,農業發展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科技競爭力不斷提升,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進程——這是佛山農業人的共識。據此,佛山市深度整合農業科研單位、涉農高等院校、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創新企業等科技資源,為佛山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
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關鍵,而科技創新則是產業振興的核心驅動力。近些年,廣東省各地積極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少農業企業組建了自己的“科研中心”,依托校企合作、科技特派員等項目,讓科研課題順利落地基層;各地市爭創農業科技園區,紛紛提供政策保障,真正讓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
佛山南海近千個阡陌縱橫的魚塘,是珠三角面積*、*完整的桑基魚塘。
科技支撐高端農業發展
在佛山市西樵山下,保存著一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的桑基魚塘,這是目前珠三角地區保護*、面積*、保存*完整的桑基魚塘。
桑基魚塘是佛山一張獨特的農業名片,“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承載了珠三角*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孕育出特色的珠三角農耕紡織文化。現如今這顆“滄海遺珠”將以新的姿態重現。
“現在的桑基魚塘,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再度‘發光發亮’。”西樵鎮漁耕粵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喬金表示,與傳統桑基魚塘不同,這些蠶桑基地以新科技、新理念重塑了桑基魚塘的新模式。“桑基魚塘的發展必須是科技創新與生態發展并進。”廣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總結道。
據了解,按計劃,省農科院將對桑基魚塘進行水產生物種質資源發掘利用與良種培育、生態高效式養殖技術與模式構建等研究,以邊科研、邊生產、邊示范的方式,將桑基魚塘現代化生態可持續發展做專、做精。佛山不僅依托省農科院的技術力量,還整合佛山農業科學研究所等當地技術資源,共建桑蠶科研基地。
去年12月,佛山市政府與省農科院簽約合作創建“廣東農業科技示范市”。“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市建設,由省農科院佛山分院確定研發項目和推廣項目。”唐棣邦表示,佛山發展高端農業需要農業科技孵化平臺這個高端科技“核反應堆”,作為佛山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
如今,佛山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市的核心項目“一十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整合了科研力量。其中“一”為建設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按照計劃,該示范區以三水區大塘鎮農業產業為基礎,聯合南山鎮打造一個具有佛山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而“十百千萬”分別是指產研十個合作核心項目、建立百位專家服務團隊、服務千家產業化組織、培訓指導萬名農業骨干。
校企共建產學研模式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檔升級的進程中,農業企業應該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的主體。走進韶關南雄的省農業龍頭企業廣東金友米業股份有限公司,500多平米的科研實驗室,占據了辦公樓一樓近半空間。“我們公司目前的研發設備不低于300萬元,每年公司投入科研經費不低于營業利潤的5%。”公司總經理劉波告訴記者。
據介紹,該公司設立“科研中心”,聘請南昌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韶關學院等各大院校6名博士組成強有力專家隊伍,作為技術支撐,并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孕育出多層次、創新型、實用型人才作為中心后備力量。科研中心在水稻種植、加工、精深加工以及銷售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稻米產業鏈開發平臺,目前擁有發明專利1個,實用新型專利8個,高新技術產品5個。
2009年,省科技廳通過“科技特派員模式”選派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博士直接與廣東金友米業股份有限公司對接。劉波談到,這一舉措加強了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雙方取長補短。校企長期合作,讓該公司在水稻種植與管理、品種選育及加工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強大的科研技術力量支持。近五年來,該公司的科研中心還與韶關學院新興產業研究院完成了“益生菌發酵米乳風味飲品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的課題,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完成了“粵北山區有機水稻病蟲害生態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的課題,并實現了項目轉化落地。
農業科技園區成孵化器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產學研”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孵化基地,也是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的產業發展基地。
湖江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標準化魚類凈化車間坐落在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車間內魚兒在凈化池里活蹦亂跳。該公司總經理蔡志瑩表示,標準化的凈化池以及連接著的各種管道,集成了工廠化循環水高密度環流養殖系統及高密度循環水自清裝置。蔡志瑩介紹,其中高密度環流養殖系統可以有效降解和濾除養殖水體中對魚健康有害的物質,同時,循環水自清裝置又能加快魚類的新陳代謝,降低魚體內的藥物殘留,實現瘦身排毒。
近年來,園區圍繞科技創新引領,已構建出了園區、高校院所、企業三方相互促進的新機制和新載體。在科技引領的作用下,園區內“十億人火龍果”、“順明雞蛋”、“熾達生豬”等一批農產品品牌相繼在市場脫穎而出。2017年,園區內5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不僅如此,今年成立的園區專家委員會,聘請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21名專家,形成園區建設發展智囊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