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村里有了路燈,走夜路心里不慌了,我家的瓜菜再也不用‘摸黑’運出去了。”9月3日,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愛群村,明亮的節能路燈照耀著平坦村路,騎電動車回家的脫貧戶潘在雄心里格外舒暢。
愛群村曾是重點貧困村,缺乏主導產業,加上道路建設滯后,不滿現狀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導致不少土地撂了荒,村子更加貧困,路更沒有人修了,村道大部分沒有路燈。列入整村推進幫扶貧困村后,該村瞄準硬件短板,多舉措完善基礎設施,并著力引進培育多元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蹚出脫貧致富新路,村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也不斷攀升,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美路平燈亮心舒暢
“以前村里只有黃土路,下個大雨,到處都是泥濘,根本就出不了門。”看著眼前嶄新的平坦水泥路,愛群村村民王康玉開心地說,自從路修好了,騎車再也不怕摔倒了。
“要想摘窮帽,必須要修好路。”愛群村駐村*書記吳亞毅,駐村后充分利用愛群村列入2017年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的契機,下大力氣改造破損坑洼泥土路,實現水泥路村村通。為提升村內道路系統和對外交通路網體系,籌資480萬元,硬化村路7.2公里,入村路、環村路硬化率達*,解決了群眾的出行問題。同時,籌資100萬元實施全村亮化工程,安裝路燈120盞,成為村子夜晚中一串長長的發光“項鏈”,解決農戶半夜運輸販賣瓜菜的交通安全問題。
同時,愛群村干群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主動開展“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行動,加強愛群村衛生垃圾、污水處理、改廁和綠化美化等環境綜合治理,治理養豬、散養家禽等行為,鼓勵利用庭院、房前屋后增加綠化種植,村子越來越美。
多元產業促脫貧增收
村子的美麗,不僅要面子靚,更要里子實。愛群村黨支部書記歐瓊江介紹,村里通過探索“黨建+扶貧”模式,實現基層黨組織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機結合和延伸,放大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鏈條上“興村富民”的模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發展多元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在愛群村,村委會組織委員、婦女委員馮玉來利用自己善搞建筑的專長,組建愛群村委會建筑工程服務隊,吸收貧困戶和村民共37名加入,開展工程建筑活動。近3年共建民房30多棟,面積8250平方米,建筑工人年收入約有3萬元。為了提高建筑技能,愛群村還邀請建筑專家進行多次專業培訓,讓村民更熟練掌握安全規范的施工技術要求。今年4月,村委會還與美蘭區招商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書,雙方同意在建筑工程施工、勞務轉移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此外,瓜菜產業是愛群村優勢傳統產業,主要種植葉菜、苦瓜、毛瓜、豆角等作物。在“田教授”潘在雄的指導下,愛群村的瓜菜栽種初具規模,2017年全村各類瓜菜產量達258萬斤,產值309萬元。2018年初,全村葉菜200多畝,產量120萬斤,適逢春節前后市場價位高,產值達300萬元。
“田教授”帶動脫貧致富
“田教授”是有種養專長的能人,是脫貧攻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吳亞毅介紹,愛群村聘請潘在雄、林聲茂兩位能人為愛群村的“田教授”,負責指導、服務群眾,做好脫貧鞏固提升的傳幫帶工作。
據悉,“田教授”林聲茂所在的聲茂咸水鴨養殖產銷專業合作社是美蘭區咸水鴨養殖大戶之一。愛群村貧困戶“抱團”入股聲茂咸水鴨養殖產銷專業合作社,每年有10%的入股分紅。同時,在林聲茂的咸水鴨養殖技術技能培訓下,愛群村貧困戶開始在家發展咸水鴨養殖。
愛群村脫貧戶俞詩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一年養8批咸水鴨,以前每批養100只,現在每批增加到200多只,一年可出欄800至1000只,每只可賺30元,一年凈收入可達2萬多元。如今,俞詩長不僅脫了貧,還成了村里的“名人”,很多貧困戶都向他學習養殖技術。
據吳亞毅介紹,愛群村委會是2017年整村推進貧困村,現有脫貧戶4戶15人,2017年該村農民人均收入12758元,該村已于2017年整村脫貧出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