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從過去保證糧食安全的單一目標,轉化為既要保證糧食安全、又要保證環境安全的雙目標,肥料生產與供應也從過去的物資短缺轉變為肥料結構的不平衡。”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上,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研究員明確提出,新時代化肥減量離不開增效技術,肥料創新要和生態保護共生共贏。
“在農業資源高強度利用的情況下,依靠自然生態循環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高產作物的養分需求。合理施用肥料,特別是合理施用化學肥料,是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白由路認為,化肥本身并不可怕,當下要解決的是化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根本就在于化肥的合理施用。“我們必須樹立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的基本共識,實現農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白由路說。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多起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事件,不少人將矛頭指向了化肥,一些人甚至把食品安全與化肥掛鉤。2016年,原農業部印發《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我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化肥減量的政策和措施。“這就倒逼我們,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研究肥料施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問題。”白由路說,“我們必須意識到,每年種植業都會產生一定量的氨排放和氮、磷流失。”
白由路認為,緩解這對矛盾,需要首先解決以下幾個突出問題:農業源氨排放對大氣PM2.5的影響,肥料對重要水源地氮、磷含量的影響,不同肥料種類對農產品品質的影響等。在研究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的相同性與差異性,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近年來,我國肥料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徹底解決了我國除鉀肥以外的肥料需求。但是必須看到,我國肥料技術的原創性還較少,在大量元素肥料生產中,基本上都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引進再改造的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利用率,是肥料技術創新的根本所在。
白由路提出,發展綠色低碳的肥料產品,能夠滿足我國新時代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需求。“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是原創技術的研發,我們必須要改變肥料生產對能源、資源的高度依賴。當下,我們可以通過肥料增效技術,提高現有肥料的養分利用效率,同時加強肥料生產技術裝備研究,降低肥料生產過程的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他說。
“現在不論是政府、科研人員還是企業,都在說‘減肥’,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減肥增效會議、培訓和聯盟也層出不窮。但在我看來,離開增效的減肥是盲目的減肥,也是不科學的減肥。”白由路說,在減少化肥施用量、又必須保證吸收量的前提下,*的方法就是壓縮養分施用量與吸收量之間的差值,而壓縮這個差值的方法,就是增效。
白由路告訴我們,肥料行業目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我國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的“減肥”潛力;明確目前可以推廣的、適合于不同地區的增效措施;提高科學施用肥料過程中的勞動效率,提倡簡約施肥。
科研單位、肥料生產企業在減量增效方面,也有很多能做的。目前,我國氮磷肥總體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市場競爭激烈。一些肥料廠家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紛紛提升產量質量,創新肥料品種,同時運用廣告宣傳、市場營銷等手段,促進行業的良性生長。
但是,也有一些企業重廣告、輕研發,炒概念、缺機理,偽創新、假服務,造成肥料市場十分混亂,且不說農民,連技術人員都真假難辨。“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植物營養與肥料科技工作者,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科學家精神,不為利益所動,能講真話、敢講真話,把肥料創新扶上正路,使假冒偽劣無處遁形。”白由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