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答復了“關于推進特色優勢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提案”。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在推進病蟲綠色防控和科學用藥工作中,切實強化宣傳培訓,積極爭取農業生產經營者和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著力培育綠色價值取向,努力形成綠色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大力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
一是樹立綠色植保理念。在病蟲防控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更注重強化綠色植保理念,切實轉變病蟲防控方式。2011年發布《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意見》,2013年發布《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都對病蟲綠色防控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各地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加強政策扶持和宣傳引導,加快推進物理防控、生物防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增加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
二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的部署,組織開展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把推進科學用藥和綠色防控作為重點任務,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宣傳綠色植保理念和綠色防控知識。農業農村部還結合召開現場會、組織綠色防控記者探行等活動,大力宣傳綠色防控成效和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綠色防控的良好氛圍。
三是扎實開展技術培訓。全方位的技術培訓是形成綠色植保理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的關鍵。注重師資培訓,2012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實施了“千名綠色防控師資培訓計劃”,以基層農技人員為重點,目前已培訓1350人。注重主體培訓,2015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組織“百縣萬名新型農民科學用藥培訓行動”,以各類生產種植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骨干和種植大戶等為重點,目前已培訓21萬人次。注重現場觀摩,各地通過組織現場觀摩和舉辦田間學校,“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據統計,全國每年現場觀摩培訓各類人員近400萬人次。
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發展
2014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推進病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著力促進農藥減量增效和種植業轉型升級。一是建設了一批示范基地。在600個縣建立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示范區,在150個重點縣開展果菜茶全程綠色防控試點,探索政策帶動、市場拉動和農民主動的工作機制,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各級農業部門也組織建立了2000多個示范基地,輻射帶動技術應用面積近8000萬畝。
貴州省已建立全國性示范區21個,區域性示范基地59個,輻射帶動技術應用面積500多萬畝。二是集成了一批技術模式。組織專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集成組裝不同作物的病蟲防控技術模式,增強針對性,突出有效性,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據統計,目前已集成不同地區、不同作物全程農藥減量增效和綠色防控技術模式146套。如南方稻區“統一翻耕+深水滅蛹+燈誘、性誘+適時擱田+統防統治+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控模式;茶葉、果樹“燈誘、色誘、性誘、食誘+天敵控害+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控模式;設施蔬菜“防蟲網物理阻隔+燈誘、性誘、色誘+植物免疫誘抗+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控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三是打造了一批綠色基地。在糧食及果菜茶的優勢產區,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創響了一批特色突出、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打造了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集成示范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技術模式,大田作物每季可減少用藥1—2次,果樹和蔬菜可減少3—4次,化學農藥使用量可減少20%—30%,既實現了減量增效,又提升了農產品優質化水平。據測算,2017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7.2%,比2015年提高4.1個百分點。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近年來,農業部門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加大綠色防控財政支持力度。中央財政每年安排8億元病蟲防控專項資金,支持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每年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推進主要糧食作物和果菜茶綠色高效技術集成推廣,在更大范圍面積推廣綠色生產技術。農業農村部每年從部門預算經費中列支3500余萬元,重點支持綠色防控試驗示范。地方政府也積極籌措資金,支持綠色防控。吉林省每年投入近9000萬元,實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蟲,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江蘇省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用于蔬菜低毒生物農藥使用補貼和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上海市、區兩級財政對蔬菜、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物化補貼分別為每畝150元和80元。今年貴州省安排2800萬元,支持特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示范工作,比上年增加1300萬元。這些項目資金支持, 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跟進投入,對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逐步建立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長效機制
農業農村部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對推進病蟲綠色防控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下一步具體工作思路、技術路徑和推進措施。工作思路上,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強化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兩個理念”,突出糧食生產功能區、果菜茶優勢區、農產品品牌基地“三個重點”。技術路徑上,在“替、集、制、品”四個字上下功夫。“替”,就是大力推行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集”,就是集成輕簡易行、農民樂意接受的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制”,就是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體帶動、多方參與、上下聯動的長效機制;“品”,就是提升品質、創響品牌,優質優價、促進應用。推進措施上,抓好“五動”。
一是理念轉變促動。 重點是大力宣傳綠色防控作用和意義,培育綠色價值取向,形成綠色生產方式,使綠色防控逐步成為生產者一種自覺行為。二是政策扶持推動。重點是完善財政補助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構建政府、生產者和社會資本多方投入、共同參與機制,促進推進綠色防控快速發展。三是科技創新驅動。重點是研發一批綠色防控技術及其物化產品,集成一批簡便高效、經濟實用的全程綠色防控模式,制訂一批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支撐和引領綠色防控發展。四是主體示范帶動。重點是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示范基地,開展專業服務,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大面積應用。五是品牌基地拉動。重點是打造品牌基地,以綠色防控引領標準化生產,以綠色防控促進品牌創建,以綠色產品擴大市場影響。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