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鄉村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日前在鄉村振興戰略地方規劃編制論壇上表示,只有保護好鄉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風貌,才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才能使村莊形態、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和產業發展相得益彰,讓鄉村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30多年工作生涯里,趙華林主要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和國有企業監督管理,先后負責過生態文明建設、宏觀經濟及戰略規劃等工作的研究和文件制定工作。他認為,鄉村振興一定要注重生態宜居建設,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在趙華林看來,鄉村振興要改變農村以前依靠過度消耗農業資源的發展方式,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生態宜居。
在生態宜居方面,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其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打造生態宜居鄉村,要有正確理念引領、有完美的制度體系、有貼切的人文定位。
如何做到生態宜居,實現鄉村振興?趙華林認為,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優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趙華林說,過去對農業資源過度地開發和消耗,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未來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分類有序退出超載的邊際產能。健全水生態保護修復制度,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和農村河塘清淤整治。同時,要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二是補齊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趙華林認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主要體現在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上。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農村發展滯后,*直觀的體現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城鄉差距大,中西部農村發展甚至與時代脫節。生態宜居就要大力投入農村道路、水利、電力、網絡、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水平,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到農村發展。
三是要把農村環境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在此方面,要謹防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杜絕農村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農業生產方面,要加大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農村污染的治理力度。此外,還應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環境治理,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四是要全面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趙華林認為,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而特色小鎮是產城融合的新模式,也是鄉村振興的新支點、新載體。要實施“一村一策”發展特色產業,保留鄉村獨有的文化韻味和生態魅力,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要通過產城整合、惠及群眾的特色小鎮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
五是因地制宜制定振興規劃。“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有發言權。”趙華林說,我國農村地域廣闊,村情千差萬別,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民風民俗各不相同。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要從實際出發,因縣、因鄉、因村施策,科學規劃,充分尊重村情民意,把留住鄉愁村韻放在首位,切忌“一刀切”和“一窩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