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背景下面臨的日趨嚴峻的‘鄉村病’難題,鄉村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不持續的問題是鄉村地域系統持久衰退的結果,成為制約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瓶頸”。
在近日在陜西西安召開的中國地理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彥隨在大會特邀報告中呼吁,創新是衡量科技發展進步的標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賦予了創新現代鄉村地理工程,全面深化地理學服務國家戰略的新使命。
他發現,鄉村地域系統具有復雜性,面向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和鄉村發展實際需要,亟需引入系統工程原理與技術方法,深度解析鄉村地域系統復雜性、分異性,形成理論新認知、探究破解新途徑。
而鄉村地理工程,則被認為非常有希望成為根治“鄉村病”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近10多年來,劉彥隨帶領團隊相繼建成了5個不同類型的鄉村地理工程觀測研究基地,持續開展針對沙化地、水毀地、空廢地、荒山地等問題土地整治與優化配置研究和技術示范,揭示了結構互補性、系統穩定性、空間組織性、人地協調性等工程原理,在工程技術助推退化空廢土地資源化、資產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
2012~2013年,劉彥隨主持陜西延安治溝造地土地整治工程重大項目,在統籌溝道-邊坡系統發展前提下,規劃建設農田50.6萬畝,引進投資48.3億元,促進了“山上退耕還林,山下治溝造地”,變“廣種薄收”為“少種多種”的良性循環。去年以來,科研人員綜合利用溝道土地、農業資源與氣候變暖條件,在陜北延長縣試驗“一季改兩季”種植模式,亦取得成功。
此外,科研團隊還在河北阜平縣試驗坡地整治工程,示范建立了荒地整治-生態治理-特色農業-土地資產-農戶增收的轉型發展范式和工程扶貧模式,畝均收入超萬元,探索出了國家貧困縣鄉村“三生”結合、“三產”融合新機制,為*扶貧與鄉村振興提供了新途徑。
劉彥隨認為,鄉村地理工程的本質是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與工程學系統性、技術性有機結合、交叉融合的鄉村自然-經濟-技術過程。
“地理工程在我國具有深入探索與實踐應用的堅實基礎。”他說,現代鄉村地理工程,是現代化目標指向和現實性問題導向相結合的鄉村空間重構與系統重建過程,包括土地整治工程、環境治理工程、生態建設工程、*扶貧工程、鄉村振興工程等。
“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關鍵要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研究應是中國地理學未來幾十年的重點領域。”劉彥隨*后說,要迎接地理學創新發展的鄉村新時代,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需要科學踐行現代鄉村地理工程,既要創新理論、支撐戰略,又要掌領技術、落實落地,努力做好“接地氣”“干實活”的學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