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為農業生產提供*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等等,通俗地說,就是給傳統農業裝上“智慧大腦”。
智能滴灌、遠程監控、在線指導……智慧農業正改變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成為荊楚沃野上的一道新風景。
一部手機“灌溉”千畝稻田
手機成為中國農民“新農具”。借助手機,農業這個*古老產業正悄然發生變化。
來到湖北省安陸市洑水鎮車站村的一塊“智慧農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融合示范區”“2018年省級農機公共服務能力與體系建設示范項目”“全國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縣(市)”“水稻主產區氮磷流失綜合防控技術與產品研發示范基地”“省級示范合作社示范區”……稻田四周,林立的宣傳牌,告訴到訪者這片千畝稻田的不凡。而稻田四周統一安裝的帶太陽能電池板的排水灌溉系統,更讓人將這眼前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與現代農業聯系起來。
楊俊榮,安陸市涢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田間農機作業負責人,他現場掏出手機,打開灌溉app,統一編了號的稻田出現在手機屏上,“想給哪一塊田灌溉就點哪一塊”,“哪一塊田需要排水,也只要輕輕一點就能實現”。
現場看到,開始灌溉或結束灌溉,在手機上點擊即“下指令”后,經過一分多鐘的緩沖,水汩汩而來或停止灌溉。對此,楊俊榮解釋,這是因為閥門裝在固定的地方,距水管口有一定距離所致。“什么時候需要灌溉,什么時候需要排水,不一定非要到現場來,稻田里還裝有水位測量設備,根據設備測量的實時數據,坐在屋里就可以決定,是灌溉還是排水,以及什么時候停止灌溉和排水等。”楊俊榮是當地農機站的員工,他說,“如果沒有這套智能灌溉系統,至少要請兩個工人常年來巡管并手動灌溉和排水。”
麻城現代農企兆至蔬菜兩個巨型大棚組成的育苗工廠內,3萬多盆紅掌花卉花開正紅,另有大批量的蔬菜幼苗,長勢正好。總經理肖明兆說,育苗工廠內的溫度、濕度還有光照等,都是智能監控,相關調控在手機上都能遠程完成,稱得上是“智慧大棚”。
通過手機,農民預知天氣,咨詢農技,購買農資,銷售農產品,遙控大田灌溉,遙控大棚溫度和濕度……這些“耕耘勞作”,變得格外輕松。
150萬只蛋雞智能化喂養
智慧農業,在荊楚大地快速發展。
湖北省武漢市智慧農業建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2015年以來,武漢市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出臺政策,以打造全國智慧農業示范城市為目標,將“互聯網+農業”工作作為該市現代都市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工程來抓。該市現已打造東西湖、江夏兩個“互聯網+農業”綜合示范區,形成設施農業、水產、畜牧、大田環境監測4類物聯網典型示范,蔬菜基地物聯網技術應用面積突破萬畝,畜牧水產基地物聯網應用達90%以上。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的木蘭養殖場,一排排藍頂雞舍,融入青山綠水間。
在進門處霧化消毒兩分鐘后,進到這個主要從事蛋雞養殖和有機肥生產的養殖場,沒有不適感,空氣中也沒有雞糞味。“18棟雞舍,共養了約150萬只雞,每天產蛋約130萬枚。”現自稱“退居二線”的張懷宏,1994年就和妻子一起養雞,是新中國*批養雞專業戶,從200只養起,到2萬只,*多到10萬只。養殖場后來交給兒子,幾年前從國外引進智能養殖設備和雞蛋分級包裝,蛋雞數量現已升至150萬只,“一個工人喂5000只雞就不得了了,如果不是智能設備,養這多蛋雞那得要多少人啊,光每天下的蛋,數都沒法數。”
張懷宏介紹,現在養殖場總共就300來號工人,包括種植人員、飼喂人員、有機肥生產人員、銷售人員等,且以技術管理人員居多。“我們的蛋雞,幸福指數很高的。冷不著熱不著,渴不著餓不著。”張懷宏表示,高科技與養殖完美結合,環控、喂料、飲水、光照等各個生產環節都實現了智能化。“對雞蛋的重量,可以*到0.001克。這也是人工無法完成的操作。”
在雞蛋分級包裝車間看到,對雞蛋清洗、消毒、分級、噴碼等操作也是流水線作業,且實現每枚雞蛋可追溯。“雞糞也是自動收集。”視頻監控顯示,雞糞每天設備定時自動收集后,傳輸到有機肥廠,經過發酵無害化處理,制作成有機肥,一部分被養殖場自己用于種油茶和葡萄,還有一部分則進入市場,“不光雞糞,還有秸稈,有機肥廠一年的產能是6萬噸,每年有機肥的銷售額有三四千萬元”。
發展智慧農業,還需綜合施策
“通過整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集體‘三資’監督、*扶貧等10余個涉農管理系統,現在武漢初步搭建了市級智慧農業云平臺,‘互聯網+農業’工作得到農業農村部肯定。”武漢市農業信息化中心副主任葉道劍介紹。
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發展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但是,智慧農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仍存在難點。
“提質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張懷宏總結智能設備對養殖場帶到的諸多好處時,特地解釋了什么是農民增收,他說,很多活兒因有設備“代勞”,勞動強度降低了,但生產效益提高了,獲得的報酬也就高了。“不過,智能設備前期投入大,這些設備的投入上億元!”張懷宏介紹,系統對配套設施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否則,設備無法發揮應有的功效。
安陸楊俊榮也表示,智能灌溉系統雖然節省了人工成本,也能起到節水的目的,“但是前期的投入很高”,一般農戶不會用,“適合規模種植”。
就目前來看,典型的智慧農業建設方案,多利用物聯網感知技術等,實現對農業生產環節的自動化監測、*化管理,從而達到農業生產過程的智慧化。多名受訪者表示,推廣智慧農業,存在難點,首當其沖的,就是智慧農業基礎設施成本太高投入太大。比如,一個蔬菜大棚,部署一套完整的傳感采集、圖像采集監測系統,成本往往過萬元,再加上自動化噴淋灌溉系統,成本就更高了。“政府不可能包辦,農業經營主體意愿不強,智慧農業就難推廣。”葉道劍認為,發展智慧農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綜合性措施扎實推進,而智慧農業本身也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光指農業生產過程的智慧化。當務之急,是要做好智慧農業的頂層設計,接下來的工作就容易得多。“其他難點還包括智慧農業人才缺乏,農民培訓效果不佳,信息數據整合、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等。”有專家指出,目前智慧農業總體還停留在應用階段,原始性創新動能不足,這也是*的努力方向。
互聯網帶來了農業新的革命。智慧農業雖然前路漫漫,但已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型的催化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