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治本之策。在近日召開的四川省鄉村振興大會上,省委再次強調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統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四川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作為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主干”城市,成都市始終牢記黨中央和省委“走在前列,作好示范”的要求,統籌推進“五個振興”,為高質量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做出貢獻。
產業振興 做好“農業+”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產業興,則百業興。農業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農村發展的*要務。
“跳出農業看農業,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這是成都市在多年統籌城鄉基礎上的又一成功探索。
重大項目162個,總投資788.79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的項目7個……這是崇州現代農業功能區的投資體量,也刷新了人們對農業投資“量小、低端”的認識。在這個規劃面積269.8平方公里,覆蓋11個鄉鎮、92個村(社區)的功能區內,承載了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成都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的功能,而在眾多重大項目中,“農業+”成了貫穿整個園區的主題。
推動“農業+互聯網”,引進實施奧科美農業大數據項目;推動“農業+文化”,引進中糧集團、藍城集團等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街子文化創客小鎮、城市濕地電影主題公園等5個文化創意基地;推動“農業+旅游”,總投資602億元,開工建設隴海三郎國際旅游度假區、天府國際慢城等104個農旅融合項目,加快推動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一個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正在成環,將有力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讓功能區煥發出新的活力。據悉,今年成都共啟動實施鄉村振興重大項目437個,總投資3200億元。
目前,成都市正不斷推動農產品深加工、都市休閑農業、農村電商、森林康養、農產品物流、綠色種養六大重點產業集約集群發展。
圍繞提升都市現代農業的質量,成都還實施“五個一百”工程,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即高標準農田、標準化農業基地、現代林產業示范基地、種養循環農業基地、高效節水灌溉基地等各100萬畝建設項目。規劃建設天府農業博覽園、成都崇州優質糧油產業園、成都都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等六大重點產業園,加快培育以天府源為代表的農產品品牌體系,完善農業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優化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現代農業生態鏈生態圈。
人才振興 建好“智庫”打造西部農業人才高地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而龐大的工程,而千針萬線,*終都要落實到“人”。“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這是成都市為鄉村振興構建人才支撐的目標。
在位于金堂縣福興鎮的鐵皮石斛產業基地,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鐵皮石斛在這里成功培植,這便是高端技術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了攻克這一“藥學的哥德巴赫猜想”,四川省峰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引進石斛專家蔣偉博士后出任技術總監,自建高標準、高潔凈的鐵皮石斛苗組培中心和恒溫馴化中心3000多平方米,苗種繁育能力達50萬瓶/年,馴化種植存活率達到95%,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四川率先實現了鐵皮石斛的規?;?、標準化仿野生種植。
按照成都市的目標,目前成都市正在組建“成都農業智庫”,支持各類專家在蓉建基地、建工作站;對國際*人才(團隊)來蓉開展農業創新創業,“兩院”院士、國家或省級“千人計劃”專家、“蓉漂計劃”專家在蓉建農業研究基地、工作室,青年大學生來蓉開展農業創新創業,農業企業引進培育高技能人才,校地校企合作培養農業產業發展人才,按相關政策落實創業補貼、人才綠卡、住房保障等激勵政策,力爭到2022年,引進*知名專家學者5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
在引進高端人才的同時,成都市建立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目前已對來自15個區(市)縣的上萬名學員進行了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成為活躍在全市田間地頭的新型“農業CEO”,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田”和“科學種田”的問題,引領帶動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順應時代要求,成都市還在籌建全省*“鄉村振興學院”。據悉,成都市正在大力實施各種形式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并出臺一攬子激勵政策,不斷壯大農業職業經理人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力爭到2022年,新型職業農民達到15萬名,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2.5萬名。
文化振興 天府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內核
在一般人心中,鄉村就應該是田園廣袤,青瓦白墻;體驗鄉村的休閑生活,也僅僅就是土碗土菜的農家樂??晌挥谛露紖^三河街道的天府沸騰小鎮,顛覆了一般人心中農村的樣子:在熊貓基地看完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可以立即走進旁邊的瑪歌莊園,在綠道和湖水串聯的生態田園里品嘗正宗的四川火鍋,還能一邊欣賞川音師生們帶來的高水平音樂表演。
“熊貓”、“火鍋”、“音樂”三個超級文化名片疊加發酵,讓如今的天府沸騰小鎮早已是抖音、朋友圈和各大APP、公眾號上的“網紅”。目前瑪歌莊園日接待游客近4000人次,可實現營業收入10余萬元,這便是文化的力量。
據悉,在全面梳理“天府文化”的基礎上,成都市還將打造都江堰精華灌區休閑旅游群和龍門山、邛崍山系山地旅游區,提升建設風貌特色化、功能現代化、服務標準化的200個特色主題民宿和100個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個AA級林盤景區、30個AAA級特色鎮(街區)、10個AAAA級天府古鎮,塑造“中國川西林盤聚落”“天府古鎮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園風光”等旅游特色品牌。
與瑪歌莊園異曲同工,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則將“文創”發揮得淋漓盡致。國家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李清在這里開設了“蜀山窯”工坊;前知名媒體人寧遠用村里的土房子搞起了傳統草木染;水立方中方設計師趙曉鈞建起了“呆住堂藝術酒店”……目前整個村子已引入文創項目41個,100余名文化創客成了明月村的“新村民”,2017年,村子共接待了游客20多萬人次,文創旅游收入超過了億元。
以天府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內核,不僅給予了新鄉村持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更讓村民重拾了對鄉土文化的自信。在成都市的廣大鄉村,一個個弘揚鄉風淳樸、鄰里守望、友善互助、開放包容文化特質的村規民約紛紛出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同時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深化群眾文化“百千萬工程”,每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不少于1000場,培育“一縣一品牌、一鎮一亮點、一村一特色”文體活動品牌。
生態振興 綠水青山造出鄉村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府之國“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自然肌理和田園風貌,是川西平原*寶貴的生態本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新時期經濟向友好型轉型的必由之路。
總面積約1萬畝的榿木河濕地公園,在原有的基礎上規劃水系、水網、水域,形成“濕地”資源和文化氛圍。“目前,崇州市共投入1.7億元,建設完成綠道示范段134公里。”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還帶動全友、掌上明珠、田園都市、嘉裕、華川等社會資本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全友·綠·廊、明珠·明舍、田園雅坊等6個主題驛站和30公里綠道。
在成都市鄉村振興戰略中,以“西控”區域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被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具體到鄉村振興十大工程,關于生態的就占了三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大地景觀再造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從三個維度著力,構筑起移步換景、百村百態的獨特形態。
去年9月1日,成都對外發布“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天府綠道建設計劃,構建覆蓋成都全域的區域、城區、社區三級綠道體系。全長1.69萬公里,是世界*長的綠道之一,到2035年市域綠道體系全面成網。截至7月底,成都已建成天府綠道1585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276公里。
在這條翡翠般的項鏈中,一個個林盤如珍珠般穿插其間,成都市堅持以綠色田園為本底、自然山水為映襯、天府文化為內核,加快實施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到2022年,成都將全面完成1000個川西林盤整治任務,今年將實施300個林盤的保護修復,首批100個林盤修復已進入尾聲。
扮靚鄉村田園,越來越多幸福美麗新村正在蓬勃興起。成都市不斷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持續推進治水、治土、治霾、增綠和“百鎮千村”景觀化建設行動,加快建設天府綠道體系,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現代化水平,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城市*、*美的公園。去年成都市創建省級“四好村”252個、市級“四好村”795個。
組織振興 黨建引領為鄉村振興夯實組織保障
發展快不快,全靠車頭帶。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固本之舉。
簡陽市平息鄉民和村村民們對此感受深刻,自從*書記李勇到來,兩年前還扣著“貧困村”帽子的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上已建起了2000畝出口標準優質水蜜桃基地,組建了水蜜桃專業合作社,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成功實現了戶脫貧、村摘帽。
李勇只是成都市千萬基層干部中的一員,也是成都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人才保障作用,帶領一方發展的縮影。
著眼長遠,立足成都、放眼全國,成都市大力引進儲備*“三農”干部。2017年面向全國引進具有農業專業背景或工作經歷的*干部5人,近3年來定向鄉鎮招錄大學畢業生242人;從市內選拔20名工程技術、規劃建設等緊缺專業“85后”科級干部到市(縣)任鄉鎮長,深入鄉鎮和農業部門發現掌握*干部104人;注重急需緊缺,近3年來面向農業類高校招錄急需緊缺專業選調生49人;推進“百鎮千村頭雁孵化工程”和“千村萬人村(社區)后備干部孵化行動”,已選拔培育村(社區)后備干部8000余人,實現每個村(社區)至少培養儲備1名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和2名“兩委”委員后備干部。
而彭州“漁江楠”區域的群眾更是嘗到了創新發展機制,建強基層黨組織的甜頭。“漁江楠”是小魚洞鎮在洞村、江橋村、大楠村聯合成立的漁江楠區域黨委。這三個村同屬澗江河谷,但原來各自為政,不能形成合力。通過成立漁江楠區域黨委,資源得到了充分整合,目前已新建魚鳧濕地、4.1公里林澗綠道、形成冷水魚美食長廊、組建了全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帶動群眾增收超過1000萬元。
據悉,狠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都市堅持以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重點,強化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扎實開展“三分類三升級”活動,同時深化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根據地理人口、空間形態、產業生態圈和區域帶動力,依法有序推進撤鄉并鎮和鎮改街道,穩步實施合村并組和村改社區,逐步構建“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扁平高效的城鄉管理組織架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