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藥品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共建共享。用*嚴謹的標準、*嚴格的監管、*嚴厲的處罰、*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在近日召開的“食品科學與健康國際學會論壇”上,湖南省食藥監局副局長李赤群如是說。
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有很大關聯。李赤群介紹,發達國家歷史表明,食品安全事件多在農業人口數量下降到總人口50%以下時,爆發*頻繁。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5%,隨著食品工業擴張,從農田到餐桌的鏈條越來越長,問題爆發概率也不斷上漲。
其中主要問題包括重金屬污染等環境因素帶來的食品污染。其次是過度依賴化學投入品的粗放農業生產模式。這一模式使中國耕種每年消耗32萬噸農藥、250萬噸農業塑料薄膜和數千萬噸化肥,帶來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
同時,對食物色、香、味俱全的追求,讓食品添加劑泛濫。現在,僅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就達22類2000多種,食品添加劑的超范圍、超量使用,也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此外,還有食品藥品網絡銷售監管滯后,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食品藥品安全風險不斷增加等問題。
“我國食品產業體量大、數量多、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的問題也尤為突出。比如,美國養豬戶僅7萬家,規模500頭以上養豬戶出欄量占全國96.6%;我國養豬戶6700多萬家,500頭以上規模僅占38.4%。又比如,全國合規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數量1100多萬家,農戶2億多戶,無證經營更不計其數。”湖南農業大學教授鄧放明說。
他表示,我國亟須改變、更新農產品生產模式,鼓勵種養殖進一步規模化、規范化,如此才能使食品安全關口“前移”。同時,要正視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法律較多、規定也比較嚴格,但落實卻不夠到位的問題,應在企業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相關法規的宣傳,督促企業嚴格按相關法規實施生產銷售。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能感受到網購食物和網絡點餐的便捷。不過,網絡銷售監控,仍是業內普遍認為的難點,亟須‘補缺’。當然,還要加強政府的科學監管。當前,集中統一監管模式已成常態。在監管上,方式逐步現代化、手段逐漸專業化,才可有效滿足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需求。”李赤群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