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灑在池塘上,水面泛著金色的光。
在潮白新河、永定新河、薊運河三河交匯地區,池塘星羅棋布,水資源豐富。這里地處濱海新區北塘街寧車沽區域,有東、西、南、北4個行政村,淡水養殖面積達4萬余畝。前不久,一場魚蝦養殖技術現場交流會正在這里進行。
撒網、收網、倒入盆中。“嘿!大伙兒看看我這蝦,個個肥,全都活蹦亂跳!”剛剛從自家池塘撈上一網蝦的寧車沽北村養殖戶劉文利告訴記者:“我今年試養的金剛蝦特別成功,一個池塘里*少能出300多斤,*重要的是這個品種的價格可比原來養殖的品種高出不少,原來養的南美白對蝦才十幾塊錢一斤,這種金剛蝦能賣到80元一斤,個頭大一些的甚至能賣到100元一斤,比原來能多掙好幾倍。”
說到這些事,劉文利臉上一直掛著笑。但就在一年多前,這片河畔的村落還是另外一番光景。“甭提了,那會兒是一下雨到處都是泥,根本下不去腳,去蝦塘投食那就更別想了,只能在家待著。”劉文利說。“沒錯,那時不光路上是泥,蝦塘里的淤泥更多。”當地的養殖大戶、澤瀚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張為東接過話頭,“蝦塘淤泥中多年殘存的有機物質會產生有害物及病原體,導致水產病害頻發,近些年,魚蝦發病率達到70%,這也是北塘*有名的南美白對蝦成活率不斷降低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北塘街寧車沽地區多年來一直開展南美白對蝦、四大家魚等傳統淡水魚蝦養殖。由于養殖品種單一,加之池塘多年未清淤,養殖設施落后、病害頻發等原因,效益連年下滑,養殖戶大多喪失信心,并且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寧車沽地區長期存在集體上訪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北塘街工委和街道辦事處一方面對上訪村民耐心勸導,另一方面正視問題,直指病灶,將心思用到*基層的地方,干部沉下去,和村民們一起分析原因想辦法。
去年,北塘街會同財政和農業部門按照《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蝦塘改造項目》文件的要求,對蝦塘清淤改造項目給予補貼,進一步加大對當地水產養殖業的扶持力度和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讓所有的村民都能夠舒心地干事創業,發展家鄉的經濟。
“當時真是到了不改不行、不修不暢的地步。”北塘街道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郭同旺說:“我們不但投資修建了13公里長的田間公路,架設了電力設施,使道路和電力通到全部養殖池邊,還推動了對老舊池塘的全面清淤改造,對老舊閘涵泵站進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并且每年拿出一定專項資金支持新品種的引進養殖示范與推廣,鼓勵養殖品種的增加與更新,連續三年引進羅氏沼蝦、澳洲淡水小龍蝦和金剛蝦等新品種,通過我們與農業技術人員還有養殖戶共同努力,北塘水產養殖實現了由原先的80%虧損,到今年80%盈利的大逆轉。”
“去年春天的清淤我印象特別深。”張為東回憶道,“*多時能有80多臺挖掘機和50多臺推土機同時在這作業,挖掘機把黑色的淤泥連同干枯的蘆葦一斗斗從蝦塘里翻起,堆在四周的堤埝上,過幾天推土機再將已經曬干的蝦塘底部推平,而且這次清淤每畝給養殖戶補貼700元,我們自己再承擔300元到400元,這次清淤*起碼能保證三年豐產,大家都特別支持。”
清淤改造完成后,池塘水深達到2米,堤埝加寬到3米,不但水質達到養殖標準,運輸也更加便利。“這次清淤得到了來自國家的1500萬元資金支持。”郭同旺說,此前北塘街養殖戶養殖產量不佳,連年虧損,養殖積極性受到了較大影響,一聽說國家能夠對池塘清淤改造項目給予補貼,養殖戶們都覺得是搭上了惠農政策的“順風車”。
路修了、電通了,專業的養殖技術和政府的管家式服務也送到了蝦塘邊。
前不久,新區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帶領相關領域人大代表深入寧車沽走訪調研,現場為養殖戶協調解決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天津市水產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也來到養殖戶中,指導他們養殖新品種。
天津科技大學教授、天津市水產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蝦蟹飼料崗位專家崔青曼經常到寧車沽來指導養殖戶。“我們專門為養殖戶開發了針對金剛蝦和澳洲淡水龍蝦的飼料,這種專門的飼料誘食性好,蝦吃得多、營養均衡、長得好,消化吸收率高,排出的廢物少。”崔青曼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在寧車沽地區開展新型飼料的養殖試點,金剛蝦有291畝,澳洲淡水龍蝦有30畝,效果非常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