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畝果園年收入10萬元,葛宏偉不再數著玉米棒子過日子,從土窯洞搬進平房,生活漸漸向好。
8月8日,山西省吉縣文城鄉柏樹村村民葛宏偉摘掉了“貧困帽”。同時摘帽的還有吉縣的28646名貧困人口。這*,山西省批復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吉縣位于呂梁山南端,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是個山區農業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被列入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2014年,該縣共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村61個,貧困發生率31.7%。
從貧困戶搬進平房到貧困縣整縣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0.32%。這背后是吉縣以脫貧攻堅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依托紅色蘋果、黃色瀑布、綠色生態構筑起脫貧產業體系,打造*書記、駐村工作隊、包村干部三支隊伍建立長效幫扶機制,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保證了貧困人口能脫貧、脫真貧、真脫貧。
“紅黃綠”三張名片構筑產業體系
“以前‘窮漢盼來年,一年又一年’,人家干啥咱干啥,人家上啥肥咱上啥肥。”吉昌鎮謝悉村果農賈換德說,一開始家里有3畝果樹,品種不好賣不上價。
在山西極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導下,賈換德換了新品種,給果樹上肥料有了講究,一年四季分時施肥,去年又施上了水溶肥,施肥量少了、蘋果的品質提升了。現在6畝多果園,每年能產1.5萬多公斤,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從鋤草、拉枝、修剪、摘葉到轉果、套袋、下果,縣政府、村委、公司搞的多次培訓下,老賈成了種植蘋果的技術能人。冬閑時候,時常會有外地果農請老賈去修剪果樹,*能掙150元。
把蘋果產業做成脫貧的支柱產業,吉縣瞄準產業升級、產品提質,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6億余元,實施了水、肥、田間路、防雹網等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蘋果深加工、冷鏈物流,建成蘋果產業化園區,培育扶持頂吉食品、達明一派、澳坤農業等企業。同時,塑造出“吉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
2017年,吉縣蘋果栽植面積達28萬畝,產量22萬噸,產值近10億元。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果農占農民總數的80%以上,農村群眾依靠蘋果產業脫貧的比例達80%以上。
蘋果產業支撐脫貧的同時,剩下20%的貧困人口如何實現脫貧?
“早上七點多從家里出發十分鐘到景區開攤,晚上六點多收攤。游客*多的時候,我*就賣掉5000多元的貨。”吉縣壺口鎮中市村村民強穩山成了當地非遺項目“搬卷”的表演人員,多了份旅游收入。
吉縣借助壺口瀑布這張名片,發展旅游帶動脫貧。以旅游景觀為依托,吉縣組織各鄉鎮發展鄉村旅游,吸納了景區周邊建檔立卡戶800余人從事服務工作。發展農業觀光體驗、農家樂,帶動1008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瞄準山區生態改善,吉縣打出綠色生態的新名片。目前,吉縣擁有120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47.2%,成為綠色“大氧吧”。在堅持造林綠化過程中,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護林員,每名護林員每年平均可獲得管護收入9628元,帶動1208人脫貧。
“紅黃綠”三張名片代表了吉縣的脫貧產業,支撐起貧困戶脫貧的信心。這種信心引領下,光伏發電、蔬菜、核桃、油用牡丹等產業競相興起,成為脫貧的引擎,也構筑起吉縣脫貧產業體系。
扶貧隊伍引領長效幫扶
貧困地區,貧于無資源,困在無人引。產業帶動的同時,吉縣注重扶貧隊伍帶動引領作用,建立起干部幫扶的長效機制。
柏山寺鄉馬泉頭村種植蘋果3000多畝,由于山路崎嶇,蘋果出山重復裝卸倒運,導致成本加大。駐村*書記李慧軍協調多方力量,對馬泉頭村所轄三個自然村道路進行了拓寬硬化,暢通了出村的路。
在以產定銷的理念下,文城鄉古賢村村民郭晨甲把果樹栽的很密,蘋果產量不少,口感卻不好,自然價格上不去。駐村工作隊聘請專家給村民講課,老郭學會了間伐,以質取勝。2017年,170多棵果樹比以前300多棵果樹掙得還要多。
治貧困、解難題。發揮干部幫扶提升扶貧*度和貧困戶滿意度。吉縣建起駐村*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包村干部三支扶貧隊伍,先后派出369人,實現了貧困村幫扶全覆蓋。
聯合三支隊伍形成*合力,吉縣建立了每月*的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資源集中解決問題,并明確了鄉鎮包村干部為總指揮。
為了幫扶的長效,“吉縣規定書記縣長抓統籌,縣委常委和副縣長抓協調,人大、政協成立督導組抓督導,縣直各部門‘一把手’抓幫扶,派出13支攻堅小分隊,進駐重點難點村,排查問題,抓化解,形成了統籌規劃與事后考核的扶貧隊伍管理機制。”吉縣扶貧開發局局長黨建民介紹。
這樣的機制保障了幫扶的長效,吉縣也實現了“幫扶工作*不完成,工作隊員一個不撤出;扶貧產業*不見效,幫扶工作*不松手;貧困戶*不脫貧,幫扶責任人一直不脫鉤”。
聯結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摘帽脫貧是一場硬仗,考量著吉縣的擔當,而如何保證脫貧后不返貧卻又考驗著吉縣的智慧。
吉縣的做法是,實施“企業(合作社)+產業項目+貧困戶”幫扶模式,讓貧困人口主動參與,構建起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
上東村種植蘋果面積達2000多畝,村民以土地入股、貸資入股等合作方式成立了東盛蘋果合作社。合作社不僅推廣新技術、組織技術培訓,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在蘋果銷售上,合作社對接市場,與山東、北京等地企業建立供銷合作,并集資興建了一座貯藏量為200噸的果庫,為村民貯藏蘋果提供了便利。該村僅蘋果一項收入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蘋果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90%以上。
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聯合體中,企業背靠市場推動著產業的提檔升級、產業鏈延伸。并帶動合作社發展提升加工等二三產業水平,進而帶動貧困戶加入產業鏈,共享產業鏈收益。
蘋果產業之外,吉縣組建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鼓勵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參加造林。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與合作社合作,貧困社員既可以獲得造林管護收入,還能獲得合作社盈利分紅。
吉縣先后組建起11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護林員448名,每名護林員每年平均可獲得管護收入9628元,帶動實現近4000人脫貧。
上聯企業,下聯農戶。聯結機制不僅實現了村有產業、有帶動企業、有合作社,貧困戶有項目、有技術、有積極性。貧困戶的技術水平、商品意識、市場理念得到提升。同時,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讓貧困戶擁有了參與商品生產、市場交易、利潤分配的資格和能力。
也正是這樣的聯結機制支撐起了貧困戶的脫貧底氣和能力,激發了貧困地區脫貧的內生動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