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金華做大做強抹茶產業 升級茶葉深加工(圖)
金華做大做強抹茶產業 升級茶葉深加工(圖)
農業網   時間:2018/9/13 10:21:00  來源:金華新聞網  閱讀數:533

茶葉

  金華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茶產業基礎良好,歷來是全省重要的優質名茶產區。至今,全市共形成武義、磐安、婺城、東陽四個茶葉主產區。其中,武義被授予“中國有機茶之鄉”,磐安被授予“中國生態龍井茶之鄉”,婺城被授予“中國茶文化之鄉”。

  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35.9萬畝,茶葉總產量2.9萬噸,總產值17.3億元,位居全省前列,帶動就業25萬人。茶產業不僅是促進金華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金華的一張金名片。

  茶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以建設茶葉強市為目標,近年來,金華市一直大力推進茶葉生產經營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等,在基地建設、品牌創建、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又讓茶產業迎來新機遇。”市農業局局長吳國平認為,“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發展潛力巨大。這一區域又是世界上*重要的茶葉生產和消費區,部分國家也已形成從我國進口茶葉的傳統。隨著進一步破除投資貿易壁壘、提升通關便利化等舉措的實施,我國茶葉出口將迎來新機遇。在國內,“絲綢之路經濟帶”自東向西,拓展華北、西北及北方市場大有可為。

  但同時,21世紀的全球茶業也面臨產量持續增長速度大于消費量增長速度、出口技術壁壘提高而應對機制不完善、生產成本上漲而茶價下跌三大矛盾。“這反映出茶葉的產銷與供需平衡問題,產大于銷、供過于求必然引起效益低下。”吳國平說,茶業雖是金華農業主導產業,可總體來看基礎仍相對薄弱,產品種類雖多但特色不鮮明,茶資源利用率較低,市場也亟待拓展,匱乏的技術人才和現有服務體系還不足以為茶產業后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金華要想由茶葉大市向茶葉強市跨越,必須尋求促進消費和提升效益的新途徑。”吳國平認為,全球茶葉深加工產業1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深加工是提升茶葉行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不僅超越了茶葉傳統沖飲消費模式的束縛,大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也讓消費形式、結構和途徑實現了根本變革。而作為茶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抹茶不僅附加值高、市場需求大,還可優化傳統茶業的有效供給、拓展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抹茶產業,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金華市茶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全市碾茶抹茶總產值達6975萬元

  在蘭溪英特茶業的現代化標準加工廠內,工人身著統一制服在生產線上忙碌。“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茶業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公司負責人姚水濱告訴記者,2011年起,他將目光轉向抹茶行業,多年下來已向國內多家抹茶行業巨頭供應抹茶原料。

  “抹茶每公斤可售200多元;普通茶園茶葉每畝產值約3000元,生產抹茶每畝產值可達萬元,茶葉附加值整整提高3倍。”姚水濱說,從茶樹鮮葉到抹茶產品,需以經蒸汽(熱風)殺青、干燥后制成的葉片為原料(稱為“碾茶”),在低溫條件下,通過多次研磨工藝加工而成。但相比成品抹茶,碾茶的價格只有一半。“有種植基地、原材料,也能生產出半成品,于是我決定延長產業鏈。”今年年初,姚水濱先后投入500萬元用于技改,建成4條碾茶和抹茶生產線,其中1條為抹茶成品線,碾茶產量80噸,產值880萬元,抹茶產量10噸,產值165萬元。

  “抹茶在金華本就有先天的生態、品種和資源優勢。它是綠茶中的髙端產品,對茶樹種選擇、種植覆蓋、生產等都有嚴格要求。”市經濟特產技術推廣站茶學專家羅文文說,因為它比一般茶葉生產起點高,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并不多。將來,高品質抹茶生產也勢必集中在茶園面積大、生態良好且具備生產技術的地區。金華作為浙江優質綠茶主產區之一,綠茶品質*,氨基酸含量高,恰是加工碾茶和抹茶的適制區域。同時,我市規模化茶園面積大,適合機采,資源也豐富,其中藪北品種已種植500多畝,龍井43、迎霜等相對適制性較好的品種面積有5萬多畝。

  據了解,金華市從2004年開始生產碾茶。全市目前已有碾茶生產企業5家,生產線18條,產量416噸,產值4210萬元;抹茶生產企業3家,86臺球磨機,產量340噸,產值2765萬元。2017年碾茶抹茶總產值2930萬元,2018年達6975萬元,增速明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