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三亞市育才生態區,綠樹環抱,空氣清新,花果飄香……在那會村和那受村的百香果種植基地,處處一派豐收喜人的好景象,一個個綠油油的百香果迎風搖曳,成為脫貧戶“致富金果”。
育才生態區那會村是一個苗族同胞的聚居地,全村共有250戶1169人。
9月的那會村集體百香果種植基地,綠樹環抱,空氣清新,花果飄香……“在這里工作,既不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與生產,又可以為全村的經濟帶來增收。”那會村建檔立卡脫貧戶藍秋蘭在基地里修剪百香果枝條。他告訴記者,家里人每天抽出時間護理百香果。此前,部隊、村委會還派出技術員過來培訓,學會了百香果護理技術。
與藍秋蘭一樣,全村每戶都自覺派出一個勞動力來工作,每人每天工作大約兩個小時。
“這是部隊援建的百香果基地,于今年2月種植,今年以來已經是第17次采收百香果,已采收3個月,每斤百香果銷售價格在3元至5元,目前已賣了1萬多斤,銷售3萬多元……”省六屆人大代表、那會村黨支部書記鄧海全告訴記者,那會村耕地少,坡地、沼澤地多,無法成規模種植糧食瓜菜,大多數村民僅以售賣紅藤果維持生計。今年年初,部隊扶貧干部與育才生態區領導班子反復研究,多次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結合種植專家意見,*后決定將那會村山坳間一塊閑置多年的35畝集體土地上建成百香果基地。
鄧海全說,百香果基地屬于村集體,目前帶動71戶村民參與,其中,包括了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脫貧戶。“明年春節后還將進行*次分紅……”。
脫貧戶以土地入股,種植百香果可以拿到50%的分紅。
“在這里工作離家很近,每月可領到3000多元。”在那受村百香果種植基地,談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種植百香果時,建檔立卡脫貧戶蘇其文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過去, 蘇其文家僅種植兩畝水稻,年收入不到千元,加上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一直暫住親戚家。
3年前,政府補貼了3萬元,為蘇其文家建起70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告別了“寄人籬下”的心酸日子。之后,蘇其文在區里的幫助下,通過種植冬季瓜菜年收入近萬元。如今,蘇其文加入百香果合作社,工作期間每月進賬3000元,年底還有分紅、地租收入,加上他近兩年發展養殖業的收入,年收入近5萬元。
“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種植百香果可以拿到50%的分紅,在百香果園種植基地打工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資,實現就地產業化。”那受村黨支部書記林明忠稱,那受村在區里的扶持和引領下,通過特色產業帶動,穩定持續增加農戶收入。今年上半年起,那受村與市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合作,建立起“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科研單位+企業+基地”模式的百香果種植基地20畝,共帶動那受村委會2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目前,該村百香果基地以“那受”的諧音字“納壽”申請商標,賦予傳統種植業新的文化內涵。
授人以漁,不斷提升村民生產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致富的關鍵在于思考,在思考中尋找突破。”育才生態區工委書記陳向奮告訴記者,在全區脫貧攻堅戰中,為了支持村集體發展集體產業,該區今年專門安排286多萬元資金,用于扶持農戶和集體購買百香果、火龍果、小金桔等種苗補貼,其中百香果以4元/株的標準補貼。
陳向奮稱,在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下,包括貧困戶在內的廣大村民發展生產的意識不斷提升,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貧困戶在通過入股、務工、分紅獲得收入的同時,還學到了養殖的技術,有了一技之長。如今,育才生態區許多村民由原來的“等靠要”到現在懂得主動“我要生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