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墾殖擴面、增加生產投入、提高糧食總產,到調整結構、提高單產實現增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這種轉變愈加明顯。伴隨糧食生產發展思路的變化,黑土地大糧倉的主產糧食作物種類也由昔日的玉米、大豆、小麥“老三樣”,變身為玉米、水稻、大豆“新三強”。不僅如此,納天地之精華、得山川之滋潤、集現代管理之優勢的黑龍江粳稻生產,更是風生水起,不斷出彩。黑龍江,成為“全國*的優質粳稻主產區”;黑土地的粳稻,贏得“龍江大米甲天下”的美譽。
一展宏圖龍江水稻面積激增36倍
史料記載,作為亞熱帶作物,水稻在我國南方的栽培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而在黑龍江省,*早的記載大約出現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渤海國。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現在的寧安縣渤海鎮。在渤海國進貢的貢品中就有“盧城之稻”的記載。穿越時光隧道,黑龍江省水稻栽培史雖然晚于長江、黃河流域,但是勢頭強勁。
我們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黑龍江省水田面積一直維持在300萬畝左右,占耕地面積的2.5%以下。進入上世紀80年代,特別是1986年以后,伴隨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推廣,無霜期短、草害嚴重等制約水稻生產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大幅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益,黑龍江省水田面積開始步入*個快速發展期。到1990年,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已經超過千萬畝,晉升為黑龍江省主產糧食作物之一。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三江平原“以稻治澇戰略”的實施,黑龍江省水稻生產迎來第二個快速發展期,到2005年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2763萬畝,占當年耕地總面積的16%。
近十多年來,伴隨農業補貼和保護價收購政策的實施,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拉動下,龍江水稻生產再次呈現逐年大幅度發展之勢,直至現在的6000多萬畝,種植面積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20多倍,是建國初期的36倍,成為全國水稻種植面積*大省、產量*大省。
目前黑龍江省水稻種植區域已覆蓋黑龍江省各地,*北可以種到大興安嶺呼瑪區的北緯52度,創出世界水稻種植的*北界;水稻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的有11個縣,50萬畝以上的有29個縣,已經形成稻谷的集中產區。
好米天成龍江大米甲天下
是什么原因使亞熱帶作物水稻,在全年霜凍期長達180天~250天的黑龍江能一熱再熱,大展宏圖?
雖然地處祖國北疆,但黑龍江省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農作物生長季節,竟與長江中下游相當。年日照時數,黑龍江省總時數在2400小時~2800小時之間,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占總時數的近50%;生長旺季6月~8月平均日照時數為11小時~13小時,北部*長17小時,而海南三亞的年日照時數也只有2500小時。所以,在黑龍江省大部分地區,水稻完全可以自然成熟。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種稻需要有豐富的水資源。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四大水系的黑龍江省,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00多條,加之眾多湖泊、濕地,每年有800多億立方米的地表徑流匯成江河,流經龍江大地,農業生產水資源豐富,并且雨熱同季,非常適宜水稻生長。
每年4月,春雨瀟瀟加桃花春水,90%以上的地表水灌溉,讓勤勞的水稻能手對水稻的生長和品質充滿了自信。
在中國,一個省有兩塊大平原的,唯有黑龍江。東部三江平原,中西部松嫩平原,兩大平原在黑龍江省境內的面積達17.5萬平方公里,為黑龍江省面積的37%。這里不僅有“土”,更有“好土”——黑龍江特有的黝黝黑土,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含量是一般黃土的10倍。俗話說,遇寒冬,五谷豐。漫長的冬季阻止了病蟲越冬,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也自然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這使得黑龍江省水稻生產所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劑量大大減少,產品安全性*;一年一季的生產,長達5個月的生長周期,既使土壤得以充分修復,又讓水稻積累了更多的干物質,富含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和支鏈淀粉。
眾志成城黑土粳稻續寫輝煌
黑龍江大米油潤彈牙、米香四溢。為了讓消費者吃到真正的放心優質米,幾十年來黑龍江省建成大型水利工程30余處、中型水利工程300余處、小型水利工程8000余處,數不清的配套工程和干支斗毛渠如蛛網般遍布各灌區澇區,為優質稻生產保駕護航;近年來黑龍江省先后建立612個綠色有機水稻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近200萬畝水稻實現生產全程可視;打造3個*、17個省級優質水稻產業園區,不僅為農民做技術示范,而且直接走向市場,用高品質、高效益帶動農民運用先進耕作技術;通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使水稻生產200畝以上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3600多萬畝;組建水田農機專業合作社279個,經營面積187萬畝,水田規模經營水平顯著提高。
曾幾何時,日本品種占據著黑龍江省水稻優質品種的半壁江山。如今60多個*和民間農科機構,群策群力參與優質水稻育種資源開發,每年用于參試、生產試驗、區域試驗、預備試驗的水稻品種1000多個,育種方向*米的高質量。“龍粳”“松粳”“龍稻”“綏粳”“牡丹江”和“黑粳”等系列“龍江地產”品種,成為生產的主導;從15片葉到9片葉,每個積溫帶都有當家品種。我們從省農科院了解到,僅該院就有8個水稻育種團隊分布在黑龍江省不同生態區,20年來共育成水稻品種259個,其中超級稻品種8個。
龐大的科研團隊還先后探索出水稻生產智能催芽、大棚育秧、機械插秧、節肥控藥、節水灌溉等一批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在政策和資金的有力支持下,水稻生產農機、農藝等配套栽培技術不斷創新和突破。截至2017年末,黑龍江省水稻育秧大棚數量已達到97萬棟34281萬平方米,大棚化育秧比例達到80.8%;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98.6%,其中機耕、機種植和機收水平分別為99.8%,98%和97.6%。
如今,黑龍江大米產量1600多萬噸,名列全國*。與世界大米生產大國比,黑龍江省的大米產量居第六位。黑龍江大米的知名度正在節節攀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