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的大豆買家,年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1/3。從1995年我國由大豆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開始,大豆進口量二十多年間持續走高,2017年總進口量高達9554萬噸,總金額397.4億美元,對外依存度超過87%。用“失守”來定義國內大豆市場,是毫不為過的。
跟大豆相比,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的谷子(小米)、高粱,顯然屬于“小品種”作物。專家強調,它們品種雖小,卻不可或缺;跨國公司也并未放棄這塊市場。
事實上,圍繞谷子高粱的新品種選育、大田試驗推廣等環節,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跨國公司的角力正在悄然進行。日前在齊齊哈爾召開的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現場會上,專家呼吁,不要因為“小品種”就不重視,讓谷子高粱步大豆市場失守之后塵;從現在起,就要加大相關研發力度,更要加大對研發的支持。“等到這個市場也失守了,就悔之晚矣!”
“小品種”從古至今優勢未變
谷子高粱為什么不可或缺?
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刁現民談到,栽培“粟”和“稷”有8700多年歷史的華夏民族,在文明起源之初,之所以選擇了谷子,源于它的兩大生物學特性:耐瘠薄、耐旱和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盡管它不比稻米更有營養,但耐瘠薄、耐旱特性使它在北方種植優勢明顯,所以長期成為北方人民的主糧。“這兩大優勢至今仍然能夠成立”,并且在消費升級、飲食更注重營養健康的大背景下,谷子如今作為主糧的補充,其利于降壓、養胃、健脾的功效,更為人廣泛接受。
至于高粱,目前是我國加工轉化率*的糧食作物。黑龍江省農科院作物育種所所長、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焦少杰研究員分析其原因,就是“好酒離不開高粱”——現在高粱直接食用的量越來越少,使其逐漸退出主食市場;同時白酒消費量卻十分龐大。他解釋,中國白酒跟國外烈性酒*的不同在于單寧,單寧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成為白酒特殊香氣的來源;而高粱富含單寧,正是制酒的優質原料;“酒是陳的香”,就是指高粱酒中單寧產生的成香物質,經久彌醇。
近年來,我國自產高粱的*主要用途就是釀酒、釀醋等釀造業,其余少部分用于食用、飼用。此外,用高粱穗蕘加工成的*掃帚也大受歡迎,內蒙古就有十幾萬畝帚用高粱種植面積,形成一個優勢產業。
種植面積萎縮而進口量井噴
“谷子淪為小作物,也就是近40年的事情。”刁現民表示,隨著玉米、小麥等大宗作物單產的提高、栽培的輕簡化以及谷子本身栽培繁雜和市場需求不足,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谷子種植面積成萎縮態勢,種植面積由上世紀50年代的1.5億畝下降為2000萬畝左右。“但我國仍是世界上谷子種植面積*的生產國,面積占世界80%,產量占世界90%”。
高粱種植面積排名世界前5位的國家中,非洲占了3個,這跟他們以高粱為主食之一有關。遼寧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鄒劍秋介紹,我國高粱種植面積并列世界第10位。2012年以前,進口高粱數量很小,通常只有一年幾萬噸甚至不足1萬噸;但隨著養殖業發展,從2013開始,高粱進口貿易突然活躍,進口量井噴式增加,從2012年的8.66萬噸猛增到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兩年雖有所下降,但仍在500萬噸以上。目前我國是世界*大高粱進口國,占世界貿易總量的75.4%。進口高粱主要用于配合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
專家表示,種植面積萎縮,進口量井噴,正是這一產業無可回避的基本面。
跨國公司搶灘帶來“壓力山大”
產業基本面的形成,既受市場大勢的裹挾,也反映了產業布局、產業科技布局的戰略性考量。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楊廣東就此大聲疾呼,不要讓谷子高粱步大豆市場失守之后塵。
事實上,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建立10年來,已經將谷子生產由長期以來人工間苗、人工除草、缺乏配套機械、效率低下、難以規?;膫鹘y生產方式,迅速轉向現代產業化生產方式,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9%提高到2017年的46%,示范區單戶綜合生產能力提高20倍以上,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但專家指出,體系雖然得到國家支持,但本質上是一個產業自發組織,國家支持力度比玉米、小麥等大作物相去甚遠;在品質育種、品質與栽培、分子育種、產后加工等的原始創新能力上,也比種植面積排前幾位的玉米、水稻、小麥等大作物有明顯差距。
而在離黑龍江農墾鶴山農場的萬畝“國家優質酒用高粱訂單種植基地”不遠處,就有跨國種業公司的谷子、高粱品種試驗田,“跨國公司類似的布局還有不少,”焦少杰明言對此感到很大壓力,“這說明人家并不因為品種小,就放棄這塊市場。”
相比之下,跨國公司在新品種選育、尤其是分子育種等高技術領域投入巨大,優勢明顯,“進度快于我們的預期。”刁現民表示。
其實,身在“小品種”,刁現民、焦少杰們并非奢望獲得與大作物完全同等力度的支持,他們的期待是,相關決策部門的視野內,能夠更多看到“小品種”、小產業。刁現民建議,農業農村部加強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溝通,設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自然科學基因聯合的基金專項,為產業技術突破提供更強支撐,特別是“為培養年輕人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