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首批馴化成功的種苗,馬上準備發放給村民。”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水月寺鎮鄭家埫村藥材種植基地,3萬多株白芨長勢喜人。村黨支部書記黃軍介紹,這是省扶貧工作隊長江大學為優化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探索出的新路子。
原屬省級貧困村的鄭家埫于2016年底出列,如何確保老百姓穩定增收成為重要任務。長江大學駐村工作隊長張大春說,他們利用自身人才智力優勢,通過“校農結合”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在解決傳統產業難題和培育新產業上發力,為鄭家埫村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鄭家埫盛產土豆,但銷路不暢,再好的收成也變不成錢。工作隊主動聯系學校后勤部門,扶持該村龍飛揚專業合作社,成功實現“菜園子”與“菜盤子”對接。“土豆上了學校餐桌,再也不怕賣不出去了。”黃軍欣喜地說,今年全村10萬公斤土豆將使239戶村民增收。
種植玉米、高粱等作物效益低,發展其他產業沒門路。了解到村民們的顧慮,長江大學科學技術與發展研究院、農學院等多個學院組建11個博士團,分批次來到田間地頭,調查當地土地、氣候等條件,為產業優化提供技術支撐。
經過五次考察,今年6月,長江大學與鄭家埫村共同建立白芨種苗馴化基地,首批3萬余株種苗經過培育,已被成功馴化,將以每株0.15元的價格賣給村民。張大春介紹,白芨畝產能賣到數萬元,工作隊將繼續馴化種苗10萬株。
工作隊還與興山縣財政局聯合出資55萬元,為361戶村民每家引進兩箱中峰,并聯系專家手把手培訓,利用“互聯網+”平臺對接市場。如今,鄭家埫村蝶舞蜂飛,村民開始嘗到“甜頭”。“按照一箱蜂蜜產20斤算,一家就能增收4000多元。”五組村民簡海章算起了收入賬。
村里來了專家團,養殖、種植技術難題也得以解決。三組村民簡道章種植核桃20多畝,以前經常出現黑皮、蟲眼等病害,專家對其進行品改后,成功消除了疑難雜癥。
如今,鄭家埫村形成了中蜂、核桃和藥材等特色產業,并新培育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