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惠州市龍門縣綠油油的稻田里,一簇簇優質水稻迎著陽光蓬勃生長。據悉,惠州市水稻種植面積有120多萬畝(兩造合計),如果水稻生產歉收,將會直接影響全市糧食生產安全及農民的增收。為此,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良種良法種植技術,開展優良稻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近年來,通過示范種植、推廣多個水稻優良品種,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取得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優質品種水稻長得粗壯高大
眼下正是晚造進入生長中期管理,日前,市農技推廣中心的農技人員專程到龍門縣幾個栽種優質水稻品種的示范戶田頭查看水稻生長情況,他們發現優質水稻生長良好。
在龍門縣龍田鎮李洞村的一片稻田里,晚造禾苗生長旺盛,但很明顯地能在稻田里看到一些禾苗顏色特別深,呈現出墨綠色,而且植株比較粗壯高大。
“你看,這些長得比較粗壯高大的禾苗,就是當地水稻示范戶李艷明種植的優良水稻品種——南優占和粵泰油占。”市農技推廣中心*農藝師李雄兵說,李艷明種植了12畝優良水稻品種,分散在多處地方。與周圍其他村民種植的水稻相比,李艷明種植的水稻優勢非常明顯。
種植優質品種水稻,除了禾苗粗壯高大外,增產增收效果也明顯。在龍田鎮西埔村西二村民小組,有一片250畝的水稻示范田,遠看一片綠油油的,仔細看還是能發現這一片水稻生長情況有些差異。“這一片水稻田,分別種有包括美香占、五山絲苗、黃廣油占在內的10多個優質水稻品種,品種不同,生長還是有些差異。”西埔村西二村民小組負責人黃陳佳表示,250畝稻田涉及60多戶,基本上都在8月1日插秧,整片稻田的管理情況都差不多,哪個品種生長比較好一目了然。為了方便了解水稻生長情況,黃陳佳還繪制了一張圖,把每個品種種植的位置標示出來。
早造優質水稻畝產增加100公斤
今年早造,西二村民小組也栽種了250畝優質水稻示范田,這片示范田收割后,水稻畝產平均達513公斤,*產達600公斤。
“原來村民栽種的水稻畝產只有400公斤左右。現在畝產增加了100公斤,村民非常高興。”黃陳佳表示,不僅畝產增加,優質稻谷的銷售價格也比較高。原來村民的稻谷每百斤收購價約為120~130元,而優質稻谷的收購價每百斤為170~180元。
事實上,不僅西二村民小組享受了糧食增產增收的喜悅,近年來,全市每年推廣種植水稻120多萬畝,良種覆蓋率99.3%,其中常規優質稻約占7成,主要品種有粵標5號、粵禾絲苗、粵銀軟占、南晶占、粵美占、南秀軟占等;雜交稻約占3成,主要有袁隆平超級稻品種Y兩優305、育兩優1173、德華優占、吉優916、元豐優998、野香優絲苗、野香優3號等。經測產,現常規稻平均畝產達500公斤以上,超級稻平均畝產達550公斤以上,優質水稻品種產量比傳統品種每畝平均增收35公斤以上,增產增收效果十分顯著。
糧食要實現增產增收,除了底子、根基要好,也離不開技術指導。黃陳佳表示,種示范田,由市農技推廣中心提供稻種和技術指導,從提前預測病蟲害到殺蟲、曬田、施肥,每個環節都有人來指導。“村民看到了成效,到了晚造試種優質水稻品種時,積極性更高了,都愿意做示范戶,全力配合農技人員做試驗。”
據悉,在全市各縣(區),市農技推廣中心都設有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每個縣(區)的示范基地超過100畝,每個縣(區)在不同鄉鎮又設有種植示范基地和示范戶。李雄兵表示,示范戶的種植示范作用,能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種植效果,帶動周邊農戶應用優新品種。
優質水稻品種配套種植良法
“用事實說話”是全市農技推廣部門的優良傳統。一直以來,市農技推廣中心致力于農作物優質品種的試驗、培育、推廣工作,特別是水稻優質品種,更是每年都要花很大精力培育推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各地的氣候和土壤情況不一樣,在這個地方能種出高產的水稻,換到另外一個地方栽種可能就歉收。李雄兵表示,在引進水稻優質品種時,要先試驗種植繁育出來的種子,免費提供給各個示范基地農戶種植,品種能適應當地生長,再進行推廣。“有些品種在惠陽區種植品質和產量都很不錯,但到了龍門種植,產量就不理想。”每年,全市農技推廣部門都要引進多個水稻品種,適應當地種植環境就進行推廣,不適應就淘汰。
有了良種,還要有良法。在開展作物引進、示范、推廣過程中,市農技推廣中心以農業科技項目為主要抓手,組織農技人員對示范區所在鄉鎮農技干部、示范區農民及周邊農民開展農科培訓,邀請他們參加良種觀摩會,與兄弟縣(區)示范區農戶交流種植經驗,通過發放資料、田頭指導和標準化示范等方式,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使農民更好地掌握科學種田技術,同時推廣了循環農業、有機農業、光伏農業等生態農業新模式。目前,惠州市各縣(區)已經普遍采用良種示范區示范推廣的各項技術,技術覆蓋率達85%以上。
推廣優質農作物新品種促農民增智增收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和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技術的推廣,豐富了惠州市水稻品種資源,加快惠州市農業轉型升級,扎實推進糧食創高產,助農民增收。
市農技推廣中心主要負責人表示,惠州市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圍繞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積極推廣高產、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和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新技術,助推惠州市現代農業發展,有效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智增收。同時,在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加大特色優勢作物引進、示范和推廣,著力培育高優品質、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業產業發展新動能。
為助推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全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堅持“創新”導向,積極推廣生態的、綠色的、觀賞性的植物新品種,普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農藥、化肥零增長高效利用等生態綠色增效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惠州市“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惠州市服務“三農”工作水平。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