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昌圖縣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大縣之一,地處東北玉米黃金帶,但要把玉米種好,里面學問并不少。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黨支部書記吳艷良深有體會:“我到村里工作一段時間后,就發現東興村農機保有量低,而且農民大多是傳統的散戶種植,不僅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抗風險能力也低。”于是在2013年7月,吳艷良帶領幾名黨員創辦了豐滿源玉米種植合作社,不僅進行規模化種植,還為農民提供產銷服務。
“農民都認為自己種玉米時間長,有經驗,實際上種玉米科技含量也很高。”吳艷良說。玉米要種好,首先要選出好種子。吳艷良告訴記者:“種子要選適合當地的品種,高產還要穩產。比如我們選用的就是鐵嶺農業科學院的鐵源系列品種。”
種子買來后,合作社還要二次選種。“如果一袋種子有2%的破損率,一包6000粒就有120粒是破種,種下去每畝就會有兩三百株玉米沒有苗,畝保苗數根本保證不了。”吳艷良說,選種之后還要進行醒種,用種衣劑浸種,這樣可以保證玉米種子的發芽力,讓小苗更茁壯。播種也有講究,“合作社用*先進的免耕播種機,可以做到精量播種。”吳艷良說。
其次要選用品質好的肥料,“施肥時要側深施肥,玉米根系有向肥性,肥在哪須子就往哪扎,側深施肥越深,主根就扎的越深。”吳艷良介紹,用量也要*,要保證玉米在各個生長階段不脫肥也不超肥。
“選用種肥有科學,田間管理也有科學。2014年,我們發現傳統玉米田間管理過程中有23個漏洞。”吳艷良說。2015年,合作社補齊漏洞后,在普通農民的玉米畝產1400—1500斤時,合作社畝產就達到1600—1700斤,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具體都有哪些漏洞呢?“比如說種地之后要用除草劑封地,這樣地里就沒有雜草。要按照不同季節、不同溫度及苗期進行生物制劑的防控,我們通常使用生物制劑對一二三四代玉米粘蟲、包括玉米螟進行防控。”吳艷良告訴記者。
為防止大風將玉米刮倒,造成倒伏減產,合作社還在玉米矮化上采取措施,使玉米株高平均降低30厘米左右。這就對抗倒伏起到了重要作用,矮化的玉米稈還有利于機械收割。通過這一系列科學管理,玉米畝產可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200斤。
不僅如此,合作社還給農民提供“五代”服務,即代脫粒、代運輸、代烘干、代儲存、代銷售,農民可以把糧食存在合作社,隨時用錢隨時賣糧,相當于農民的糧食銀行。“合作社糧食售價比賣給糧販要高。我們有庫存儲藏能力,能在市場上價格*的時候進行銷售。而且玉米收獲后通過脫粒、烘干等處理,保證了品質不受損失。”吳艷良告訴記者,農民將糧食賣給合作社可比賣給糧販每斤多收入3到5分錢。東興村的種糧大戶陳麗種了50畝玉米,去年收了8萬斤糧,全都賣給了合作社,多收入4000元。
“土地集約種植是合作社的*優勢。通過種肥選擇、科學管理、到儲存銷售一系列措施,每畝可增收300元。”吳艷良說,“但是現在合作社發展*的制約是土地不能集中連片,機械化不能大面積開展,地塊分散造成一定的資金浪費。”
因此吳艷良建議:“如果能夠引導更多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土地集中連片之后更有利于增加玉米種植效益,建議國家出臺更多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扶持政策,有利于玉米種植的提質增效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