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國務院扶貧辦宣布40個貧困縣摘掉了貧困帽,安徽省岳西縣赫然在列。幾乎是同一時間,經安徽省政府批準,亳州市譙城區、懷遠縣、蒙城縣3個省級貧困縣也正式摘帽。脫貧成績來之不易,而位列安徽省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的首位,產業扶貧功不可沒。
作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安徽有12個貧困縣位于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攻堅主戰場集中在大別山區、皖北地區、行蓄洪區,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如何確保“一戶不落、一人不少”地攻克深度貧困堡壘?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安徽省金寨縣考察時指出,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為此,安徽省把深入推進產業脫貧工程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措施和主攻方向,使更多貧困群眾分享到產業扶貧的紅利,夯實持續穩定脫貧的根基。
茭白、紅桃、油茶、黑豬、土灶鍋巴……隨著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特色土貨打出品牌,走上消費者的餐桌,點亮貧困戶的希望。2017年,通過推進產業扶貧,安徽全省貧困人口共增收58.65億元,人均增收1233.8元,占全省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的30.87%,打了一場漂亮的攻堅戰。
選準產業:綠色種養漫山野
發展產業扶貧首先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選擇產業,不能“拍腦袋”“一窩蜂”。
地處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的岳西縣能率先摘帽,主要是因為獨辟蹊徑,選準了茭白產業。
岳西縣有22.9萬畝耕地,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超過60%。山區氣候種水稻是劣勢,但對于種植茭白卻是優勢。于是當地政府選定茭白作為脫貧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一錘接著一錘敲。如今全縣24個鄉鎮中有17個鄉鎮、88個行政村發展茭白產業,種植面積達5.7萬畝,產值2.3億元。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岳西又打出了“生態、安全、知名”三張牌。引導農民在茭白田套養甲魚、泥鰍、黃鱔、鴨子等,倡導綠色生態種養模式,而且每年在武漢、合肥、上海等大中城市舉辦高山茭白產品推介會。全縣茭白基地都實現了無公害認證全覆蓋,還注冊了“大別山”商標。通過種植茭白,2016年當地1.65萬戶貧困戶戶均增收5800元。
產業選得準,沉睡的資源也能被盤活。登上六安市裕安區獅子崗鄉新華村的江淮果嶺,只見郁郁蔥蔥的桃園隨著山勢綿延起伏,一眼望不到邊。“這片桃園叫桃花仙谷,有一萬多畝,是安徽省單體面積*的連片桃園。”獅子崗鄉副鄉長蔣后倫自豪地說。
然而幾年前,這里的農民還面臨“雨天一包膿,晴天硬似銅”的窘境。獅子崗鄉位于山脊地區,土地保水性差,種小麥、水稻產量低,沒收益。鄉里的干部想法子給農民找產業,蔣后倫回憶道:“我們請來安徽省農科院的專家做論證,經過多次測量,發現當地氣候、土壤很適合種桃樹。這里產的紅桃糖分高、口感好,而且5月20日前后就能上市,正好填補了本地的市場空白。”
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獅子崗鄉紅桃種植面積增長到了3.2萬畝,鮮桃年產量5000萬斤,不僅銷往北京、山東、東北等地,還出口到了俄羅斯,年經濟收入9000萬元左右,217戶貧困戶受益脫貧。
“樹種上了,水留住了,村子也變美了。”新華村農民丁美元還記得,當初這片荒山連路都沒法走。現在景區里修了10公里長的桃園大道,春天兩邊都是紅燦燦的桃花。每年桃花盛開和紅桃飄香的時節,到獅子崗鄉的游客有30多萬人次。他和老伴兩個人在桃園打零工,每年能收入1.5萬元。
依靠發展紅桃產業,新華村不僅被評為全國旅游扶貧示范村,還在2016年脫貧出列。當年全村脫貧的99戶中,45戶是通過桃產業的帶動。
金寨的六安瓜片、無為的白鵝、廬江的“扶貧鴨”、碭山的酥梨……在安徽,一批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立足市場需求的扶貧產業正在打出自身特色,成為脫貧可持續的堅實基礎。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省發展到村產業扶貧項目1.93萬個,實現3000個貧困村全覆蓋,實施到戶產業扶貧項目304.2萬個,覆蓋167.6萬貧困戶,覆蓋率達93.96%。
引入主體:“四帶一自”群雁飛
頭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飛,發展扶貧產業也是如此。安徽把有實力、有市場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入貧困縣,破產業之困,解發展之難。
自己身體不好,不能干重活,家里還有高齡的老母親要贍養。和縣香泉鎮新建村貧困戶何興旺曾經覺得這日子看不到頭。
2017年,縣鎮財政投資120萬元建成了130畝蔬菜基地,移交給新建村運營。村里與海豪蔬菜家庭農場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經營蔬菜基地,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何興旺的生活也迎來了轉機:“我家里的兩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租金。自己還在基地打工,每月工資六七千元,去年還得到了500元分紅。”
安徽省創新采取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經營戶帶動和貧困群眾自主發展的“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領頭雁”作用,打造出產業扶貧的“安徽品牌”,在國務院脫貧攻堅考核中獲得高度評價。
新建村的蔬菜基地正是受益于新型主體的帶動。“這里位于丘陵地帶,過去農民土地比較分散,難成氣候,產品質量、效益和銷路都不理想。”香泉鎮黨委委員段晶晶告訴記者,“與海豪蔬菜家庭農場合作后,村里的瓜果蔬菜不僅直供本地大型超市,還銷往全國各地批發市場。在技術指導、經營管理經驗等方面,家庭農場也有明顯帶動作用。”
具體怎么帶,關鍵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海豪蔬菜家庭農場狄謀軍介紹,按合作社的章程約定,所得利潤由新建村和家庭農場按照8∶2的比例分紅。家庭農場提取20%作為自身產業發展資金和防范風險資金,剩余部分村集體和貧困戶4∶6分成,可帶動全村貧困戶戶均增收1700元左右。
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產業潛力被挖掘出來。
“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坐落于大別山北麓的裕安區獨山鎮是個典型的山區鄉鎮,山區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1/3。油茶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之一,目前市場上茶籽油供不應求,但本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并不高,究竟為什么?
獨山鎮副鎮長陳平幫道出了原因:“一是農民缺技術,二是油茶生長周期長,五年才能掛果。所以油茶種植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直到2010年,安徽裕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該鎮打造了錢店萬畝油茶基地。在其帶動下,全鎮油茶種植面積發展到3.5萬畝,年產油茶果35萬斤,可生產茶籽油近6萬斤,帶動周邊農民1400余人次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對未來的發展,公司負責人李必瓊信心滿滿:“現在油茶種植上了規模,我們正在建體驗式的加工廠,準備采取會員制的訂單銷售方式,讓會員親自體驗茶籽油加工過程。還準備用油茶花提煉精油,研發化妝品,打入高端市場。”
通過鼓勵黨員干部、鄉土能人、技術人員、返鄉創業者等牽頭領辦合作社、家庭農場,安徽省3000個貧困村都至少成立或引進了1個農民合作社。2017年,全省參與產業扶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6萬個,其中龍頭企業4000個、合作社2.4萬個、能人大戶(家庭農場)1.8萬個,帶動2947個貧困村104.4萬戶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
提振信心:“網紅”土貨滿籃情
扶貧產業好不好,關鍵要看貧困戶有沒有參與進來,變“輸血”為“造血”,絕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
“貧困戶有什么就賣什么,貧困戶會做什么就賣什么。”和縣電商扶貧的路子正是這樣定下來的。“開始我們幫貧困戶開網店,搞培訓。但沒想到網店開起來了,卻沒有客戶。”和縣商務局局長姜華發現老路走不通,“因為貧困戶大多年老體弱、文化水平較低,不會引流,自己開網店很難成功。”
于是,和縣建立了“滿籃和鮮”公益電商扶貧運營平臺,在全縣11個貧困村建立電商扶貧站點,聘請貧困戶為站點工作人員,發掘本村特色產品,后續包裝、宣傳、銷售等都由公司負責。
手制粽子、土灶鍋巴、農家米酒、手工剁椒醬……這些都是滿籃和鮮打造的“網紅”產品。“我們賣的都是貧困戶會做并且擅長的產品。比如鍋巴,本地農民家家會做,一袋鍋巴15元,貧困戶可收入10元,平臺一個月的銷售額就能達到4000多元。”滿籃和鮮負責人撒忠毅介紹,這些土貨在網上格外受歡迎:“去年一年,公司的銷售額達500萬元,直接帶動1100多戶貧困戶增收。春節前倉庫里備的年貨,臘月二十四就全賣完了。”
好產品賣上好價格,讓貧困戶恢復了發展產業的信心:70多歲的善厚鎮陶店村貧困戶吳太友,是養黑豬的一把好手,但因為賣不上價錢,正盤算把家里的老母豬處理掉,與滿籃和鮮簽訂養殖協議后,去年7頭豬賣出了3萬多元,今年又養了13頭黑豬;石楊鎮高關村貧困戶騰之飛種了4畝葡萄,但因為交通不便,產品出不來,去年放到電商平臺上,售價比市場價高30%,今年自己又建起了大棚,還準備辦家庭農場……
因為平時還要忙地里的活,趁著下雨的功夫,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呂山村農民徐長水趕緊徹底清理自家的羊圈,里面的十幾只羊,不僅僅為他增加了收入,更是他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希望。
徐長水一家4口人,只有他一個勞動力,“以前我也想發展養殖業,但一沒技術、二沒資金,還愁沒銷路,就只能靠幾畝地維持生計。”村里的幫扶隊了解到他的情況后,不僅幫他申請了5萬元小額貸款,還找來技術人員手把手教,聯系農家樂和他簽訂供銷合同。如今,他自己養了十幾只羊,再加上承包的兩畝魚塘、10畝水稻,每年至少增收三四萬元,短短一年時間就摘下了貧困帽。截至目前,三里鎮共有474戶貧困戶完成山羊、有機紅米、無花果等縣級自種自養項目獎補申報工作。
有了特色產業支撐,安徽脫貧攻堅的步子越走越穩。近日,安徽省提出實施產業扶貧三大行動,力爭到2020年,全省產業扶貧(特色種養業)到戶覆蓋率達80%,覆蓋質量顯著提升,每個有條件的貧困村建設成“一村一品”專業村,引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種養業,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