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巨稻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試種的巨型稻5號已經結穗,與巨型稻套養的黑斑蛙正在稻田里跳躍覓食,為巨型稻除蟲……近日,在橫縣百合鎮大爐村出現了這樣的景象。這是中科院在全國首批試種項目,在南寧和廣西均屬于*試種。
產量高:
畝產可達800至900公斤
當普通晚稻還是綠油油的時候,巨型稻就迎來豐收。這種水稻由于個子高,成了一道特別的風景。
走進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田里已經抽穗就有2米多高的水稻如同綠色城墻。巨型稻身形筆挺,莖稈粗壯,抗病、抗倒伏能力強,穗長粒多,圓潤飽滿。在巨型稻中間,黑斑蛙跳躍覓食,好一幅和諧的田園風光。
據企業負責人張順華介紹,普通水稻畝產約500公斤,巨型稻畝產達到800至900公斤。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畝產量,主要原因是分蘗能力強、稻穗粒數多。在種植時,巨型稻的間距達到60厘米,密度僅為普通水稻一半左右,但每蔸水稻分蘗出的植株數量遠超普通水稻。
巨型稻不僅稻穗多,每支稻穗的谷粒數也比普通水稻多。而記者隨手拿起一穗稻穗結的谷粒數了數,多達742粒。村民王大姐一同見證了這一時刻,她說:“普通水稻每穗也就能結谷250粒左右,沒想到這個‘大個子’的稻穗量竟多了這么多。”
收益好:
“稻+蛙”種養每畝可賺3萬元
巨型稻因為體型大,稀植、淹水深度大等特殊優勢,可為青蛙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發展“稻+蛙”立體種養業不僅田間管理成本低,而且綜合效益遠高于普通水稻。
去年10月,張順華偶然看到中央電視臺播放中科院培育出超高產優質巨型稻的消息,之后馬上聯系上中科院,帶回來一批巨型稻5號、8號和黑斑蛙種苗。
今年4月15日,張順華按照傳統方式對巨型稻5號和8號開始育秧,每畝田還投入10萬只蝌蚪。5月上旬,開始插秧。120天后,43.66畝巨型稻8號喜獲豐收,畝產800公斤。整個過程,由于有青蛙的排泄物作為肥料,張順華不需要請人護理、施肥。而另外8畝生長期為160天的巨型稻5號也將成熟。
“種植巨型稻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就是收割需要人工,因為它個子大,沒有合適的機械來收割。”張順華說。
對于收益,張順華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投入10萬只蝌蚪,可長成青蛙3萬只,每只賣出時有35克重,一共有1050公斤,每公斤售價40元,每畝地青蛙的收益就有4.2萬元;巨型稻是富硒有機生態米,售價比普通大米高,按每畝產500公斤大米、每公斤售價40元計算,每畝收益也有2萬元。除去每畝種子、人工等所有成本3萬元,每畝純利潤達3.2萬元。
模式新:
立體種養成為糧食生產新趨勢
就在記者采訪時,來賓市象州縣農業局一位專家向張順華打來電話,詢問該項目的情況,希望可以來觀摩。上個月巨型稻8號喜獲豐收,意味著巨型稻在廣西試種成功后,貴港市、欽州市、南寧市上林縣等地農業部門都組織人員前來觀摩。張順華表示,大家都很看好巨型稻,尤其是稻蛙立體種養模式,打破了種糧食不賺錢的困局,不少地方都發出了合作意向。
“明年我打算再投入,裝上生物滅蟲燈。再調整種養模式,在養青蛙的基礎上同時套養泥鰍,形成‘巨型稻+青蛙+泥鰍’生態種養模式。待巨型稻收割后,田地灌水再養一批青蛙,實現田地產出不斷檔,達到效益*化。”張順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