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各地小龍蝦基本退市,但潛江卻迎來第二次豐收——隨著“二季蝦”上市,潛江龍蝦讓饑渴的市場為之興奮。
2001年以來,智慧的潛江人首創了“蝦稻連作”“蝦稻共作”等稻田復合種養新模式,被農業部譽為現代農業的“革命性”創舉,被評價為“四小”(小銀行、小糧倉、小水庫、小肥料廠)典范。
18年做出一個百億產業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這是潛江人引以為傲的“蝦稻共作”模式。2001年,潛江市在全國范圍率先將小龍蝦放在水稻田里養殖并獲得成功,被專家稱為“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但在實踐中,此模式一畝田只能收一季蝦,效益較低。后來,潛江市經過3年實踐,又摸索出“蝦稻共作”模式。新模式一年能收兩季蝦,每畝可多產蝦50公斤,成蝦規格一般在40克以上。
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潛江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潛江人始終追求卓越品質,踐行“好水養好蝦、好種種好稻”,堅持養“清水蝦”,種“綠色稻”。目前,該市65萬畝“蝦稻共作”基地全部實現“清水”灌溉,建起全國*、世界*先進的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建立行業養殖質量標準,進行“蝦稻共作”標準化推廣。
他們不斷創新,向科技要效益,向模式要產量。近年來,該市在全國首創人工批量繁育誘導、工廠化繁育等一批重要技術;探索蝦鱔混養、蝦蟹鱖魚混養、蝦稻生態繁養、蝦-鴨-稻復合種養。
目前,該市“蝦稻共作”面積達到了65萬畝,建成13個萬畝和60個千畝集中連片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龍蝦養殖戶戶均增收1.6萬元,綜合產值達到230億元,全市龍蝦總產量達10.3萬噸,蝦稻產量達33萬噸。
三產融合 把蝦“吃干榨盡”
潛江人精于養蝦,也善于烹蝦,更誠信賣蝦。
目前潛江市龍蝦餐飲店超過2000家,年消費小龍蝦數十萬噸,已推出油燜大蝦、鹵蝦、蒸蝦、泡蝦、湯蝦(煮蝦)、烤蝦、炒蝦球和凍蝦等小龍蝦菜品100多個,每年慕名而來的國內外游客達50余萬人次,營造出濃厚的“吃龍蝦,去潛江”“買龍蝦,找潛江”氛圍。
近年來,潛江始終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小龍蝦“吃干榨盡”。該市建起小龍蝦選育繁育中心,成立小龍蝦交易中心、甲殼素深加工中心,開展蝦制品加工生產。
除餐飲領域外,潛江攜小龍蝦進軍生物醫藥領域,投資近5億元建成全國*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攻關甲殼素提取技術,充分研發其藥用價值,讓廢棄蝦殼搖身變為保健品和化妝品,將附加值提高到原來的10至100倍。
如今,潛江稻蝦產業全域飄紅,小龍蝦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出口創匯等各項指標已經連續14年領跑全國。小龍蝦不僅成為潛江一張閃亮的名片,而且帶動超過15萬人就業創業。一只小龍蝦,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三棲“明星”。
叫響“潛江龍蝦”品牌
如今,潛江不僅養大一只蝦,做優一袋米,更著手培育“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實現產業由大到強發展。
在潛江,潛江創建小龍蝦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成全國*蝦-稻產業大數據中心,牢固樹立綠色安全的品牌形象。
同時,潛江成功注冊“潛江龍蝦”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并被列為中歐互認免檢的3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之一,“潛江龍蝦”同時獲評“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眼下,該市蝦-稻產業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種繁育、苗種繁殖、生態種養、加工出口、冷鏈物流、交易倉儲、餐飲服務、節慶文化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從龍蝦養殖到龍蝦產業,從龍蝦文化再到龍蝦品牌,演繹“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湖北龍蝦看潛江”的品牌傳奇。
今年,潛江市又啟動“打造蝦-稻區域公用品牌創建放心消費城市”、成功申報“潛江蝦稻”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致力讓“潛江龍蝦”“潛江蝦稻”品牌走出湖北,美譽傳揚,切實打造成群眾認同的公用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