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洛塘鎮和平村,天氣依舊炎熱,村民們忙碌在合作社的魔芋地里,為月底的收成做著*后準備。
“今年合作社引種的魔芋喜獲豐收,除了種植收入外,年底還能分紅1000多元,產業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了福利,也讓我們對脫貧致富更有信心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尹順斌說。
立足區情 *選培產業項目
武都立足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無污染的原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堅持走產業扶貧之路。
針對不同鄉鎮的區域特點,武都區按特困片區做規劃,按貧困村列項目,按貧困戶施策,按帶貧成效扶企業,積極優化產業布局。在白龍江河谷區域發展油橄欖產業,在半山干旱區發展花椒、核桃產業,在高寒陰濕和林緣區發展中藥材、中蜂養殖、小雜糧等。
為貧困戶選準脫貧增收產業,做實做細“一戶一策”,確保每戶都有一個致富產業,實現了“家家有主業、戶戶能增收”。目前,全區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225萬畝,基本實現適生區全覆蓋和貧困戶全覆蓋。
強化綜合施策 促產業提質增效
為搶抓國開行貸款融資項目機遇,武都區堅持貧困村社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配套項目同步實施,有效整合農業、交通、水利等方面的項目資金,加快提灌、水窖、噴灌、集雨節灌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打通村與村、片區與片區之間的斷頭路、產業路600多公里,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灌溉難、運輸難”的問題。
不僅如此,武都區還大力開展油橄欖、花椒、核桃高接換優,加強冬季經濟林管護,積極幫助貧困戶改造低產園,累計完成嫁接130多萬畝。油橄欖、花椒產業的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產業綜合效益明顯提升。2017年,全區特色產業實現產值46億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44.7%。
創新體制 優化產業扶貧模式
為確保貧困戶收入有穩定的產業支撐,武都區探索“145”產業扶貧機制,明確產業扶貧承接載體,組建新型“帶貧”合作社。通過“合作社+”集體經濟、產業項目、企業、電商四種聯動機制,鼓勵貧困戶與產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對接,實現聯動“捆綁發展”。目前,全區共組建帶貧合作社625個。
借市場效應 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武都區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探索出一條“合作社+C店+1688店+產業帶”集中持續發力的電商帶動產業扶貧之路,實現了優勢資源與國內市場*對接。目前,全區1821家網店2017年累計銷售額達14億元,帶動貧困戶5387戶22625人。通過電子商務帶動產業扶貧,武都特色農產品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銷售價格也不斷攀升,品牌效應也持續放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