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少雨、水資源極度匱乏,曾是長期制約隴西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從人在河溝里等水、搶水,到雨水集流工程,再到凝聚了幾輩人心血的引洮“圓夢工程”,51.92萬隴西人不僅吃上了安全水,還種起了蔬菜、養起了牛羊,過上了好日子。
每天早晨喝罐罐茶,家住福星鎮種和村的朱鼎民老人多年來堅持這一生活習慣。他說:“原來的水又苦又咸,現在喝茶的水很好,好喝。”
種和村位于隴西縣西北山區,自然條件嚴酷,是全縣較為干旱的村子之一,“一碗油換不了一碗水”是曾經的真實寫照。
“那個時候我們就在河灣里擔水吃,早上5點就起床排隊,挑一擔水要50分鐘。”種和村村民朱金鵬對當時挑水吃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1958年,我省歷史上*規模*的引洮調水工程開始建設,作為參加“引洮工程”建設的先遣隊成員,當時年僅16歲的朱鼎民和村民們被派往岷縣參加施工。
“那時候條件差,沒有機械化的東西,施工就靠钅矍頭挖、鐵鍬鏟。”朱鼎民回憶道。后來,由于技術設備落后,這項工程被迫叫停。上世紀90年代,當地啟動了雨水集流工程,通過將雨水、雪水積存到水窖里沉淀后飲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
“修了水窖在當時已經就好得很了,至少不需要在河溝里面擔水了,減輕負擔了。”朱金鵬說。
但是,每當遇到冬春連旱現象,水窖里也就沒有積水,原先河溝里的泉水也干涸了,村民們只能到外村買水喝。
“大家從20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光運費一年就幾百元,洗臉就只倒一碗水洗,再沒有多余的水,家畜也不敢多養。”朱金鵬說。
缺水,不僅影響著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同樣制約著農業產業的發展。何時才能用干凈清潔的自來水熬上一杯罐罐茶,并靠著充足的水來發展產業,曾是當地群眾的一個夢想。
經過幾代人半個世紀的奮斗,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終于通水了。一股清泉流到了這里,也流進了朱鼎民老人的心田,一家人的吃水夢終于圓了。
“洮河水引來了,有水吃了,自己門前園子種些菜,就不用上街買去了。我這輩子能吃上洮河水,確實不容易啊。”朱鼎民感慨地說。
“人吃的自來水、牛喝的自來水,現在我養的3頭基礎母牛一年產上3頭牛犢,能賺2萬元呢。”朱金鵬難掩幸福之情。
為了*限度發揮“洮河水”的效益,隴西縣投資310萬元正在修建3000立方米蓄水池。
“這個蓄水池的作用主要是調蓄調壓,主要解決的是福星鎮、德興鄉、柯寨鎮、雙泉鎮這4個鄉鎮的2.5萬戶群眾的吃水問題。蓄水池運行以后,不管是干管斷流、還是維修檢修,下游的群眾不會受到影響。”福星鎮供水管理站站長劉斌說。
近年來,隴西縣通過實施引洮供水一期和漳隴農村安全飲水兩大工程,解決了全縣51.92萬人的飲水問題。兩大工程共修建供水干管、支管、分支管線2840公里,村級管網5231公里,調蓄池269座。截至目前,全縣安全飲水實現*,自來水供水管網到村、到社覆蓋率達到*,到自然村覆蓋率達到96.3%,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1%,自來水入戶通水率達到93%。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