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種植了50畝荷蘭十五,一畝地能出3500公斤,每畝地能純收入1500元左右。”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育太和鄉育太和村馬鈴薯種植戶叢日星說,2018年他能收入7萬元左右。
圍場是全國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基地縣。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該縣進一步提升種薯繁育、微型薯培育的科技含量,擴大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全縣已建成馬鈴薯科技示范基地12萬畝,地膜推廣應用40萬畝,膜下滴灌、水肥藥一體化示范基地10萬畝,脫毒種薯應用和機械化栽培實現全覆蓋。
“我這共流轉土地100多畝,應用膜下滴管、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種植荷蘭十五,每畝產量比往年多產了500多公斤,達到3000公斤左右。”新地鄉崗子村五組村民楊小帥說,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馬鈴薯品質,每畝地能收入2000元左右。
新地鄉崗子村成立了華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萬元,種植50畝實驗田,引進希森6號、久恩1號等20多個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
“結合當地環境、土壤等條件,我們選擇20多個品種進行對比試驗,品質好、產量高的在全村甚至全鄉推廣,讓農戶在學科學用科學中受益。”華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占華說,目前,全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8萬畝左右。
近年來,圍場堅持以種薯繁育為支撐、以商品薯生產為主導、以馬鈴薯加工為延伸、以儲藏保鮮為調控、以市場營銷為載體,在“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原則指導下,基本形成了“產業聯盟+種薯繁育+加工+倉儲+園區+基地+農戶”的完整產業鏈條。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74萬畝左右,總產量為165萬噸,產值達23億元,為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1900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