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口觀看戲劇名角的演出,去農家書屋免費借閱圖書,在農民文化樂園廣場上自編自演……近年來,安徽省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創新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不斷為廣大農村群眾送來優質的精神文化食糧。
“文化大餐”送進村,讓群眾得實惠
“兩不愁,三保障,貧困面貌大變樣。村村通,路路暢,致富引來金鳳凰……”近日,在界首市任寨鄉苗湖村文化廣場上,一堂“農民夜校”吸引眾多鄉親圍坐觀看。年逾古稀的省級非遺界首漁鼓傳承人苗清臣,身背漁鼓筒,手持竹簡板,表演一段鏗鏘唱段,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當前重要扶貧政策,贏得陣陣喝彩。
近年來,安徽省創新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將“文化大餐”源源不斷地送到鄉親家門口。自去年起,省市縣三級文藝工作者攜手開展“文藝扶貧攜手小康”惠民演出,每年走進10個*和省級貧困縣。今年1月,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全省向群眾送“文化年貨”活動全面啟動,一個多月時間里,6000余場各類活動遍布江淮大地。
廣大農村是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安徽省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在全省15539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工程為每村建起農民身邊的圖書館,“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為每村每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送戲進萬村”活動為每村每年送上一場高質量的正規演出……覆蓋全省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從無到有、從村到戶,來到農民身邊。
文化資源“轉”起來,讓群眾享便利
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或硬筆、或軟筆,裝裱進精致的木框里,擺放在整齊的圖書中間,這是記者在明光市蘇巷鎮牛郢村農家書屋看到的情景。“這些都是書屋書法比賽征集來的*作品。放下鋤頭、拿起筆頭,農民也能展現藝術風采。”書屋管理員曾慶國介紹,僅今年上半年,該書屋就先后舉辦了送春聯、猜燈謎、春種技術和防疫培訓會等多項活動。常態化活動持續提升人氣指數,讓農家書屋迸發勃勃生機。
目前,文化惠民工程在安徽省廣大農村全面開花。建起來,更要“轉起來”,才能成為扎根農村的文化陣地。針對村級文化設施不足、資源分散、活動組織難等問題,安徽省建設農村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農民文化樂園,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后一公里”。全省深入推進縣域公共圖書總分館制建設,讓縣城圖書館的優質圖書定期流轉到村里農家書屋。今年,安徽省全面推進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將實現縣域群眾文化資源聯動共享。
文化惠民工程的管理重在落實到人,安徽省在省市縣逐級簽訂責任書,將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納入干部年度重點工作目標進行考核。從去年開始,省文化廳推進村級公共文化服務改革,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試點村招募1名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負責管理文化設施、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并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補貼。
文化食糧“種”下去,讓群眾唱主角
近日,中國舞協文藝志愿服務團“送歡樂下基層”慰問演出走進鳳陽縣小崗村,與安徽省*文藝工作者們聯袂登臺,為當地群眾送上一場精彩文藝盛宴。活動期間,志愿服務團還到小崗學校開展了藝術輔導,對孩子們進行手把手教學,把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文化“輸血”容易,文化“造血”不易。繁榮鄉村文化,既要將“送”文化制度化、常態化,鼓勵和引導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又要深“種”文化,搞活民間藝術、培育鄉土能人,增強鄉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讓村民從看客變成主角。近年來,安徽省大力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隊伍、壯大村級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扶持民營院團、培養非遺傳承人、發揮鄉賢和文化骨干作用、擴大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通過打造這6支人才隊伍,不斷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目前,全省僅文化輔導員即已超過1萬人,“十三五”末有望達到1.5萬人。
唱農民,唱農村,農民唱,大家唱。自2008年創辦以來,中國農民歌會在“大包干”發源地滁州市已經成功舉辦六屆。近日,第七屆中國農民歌會再度唱響,并與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滁州分會場活動合并舉辦,讓平凡的農民登上*舞臺,傳遞對扎根鄉土的*傳統文化的充分自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