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了調節劑以后,我的黃瓜苗都長出來了,長勢非常好,苗比以前壯多了。”今年,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鎮農戶魏秀江的大棚經歷了黃瓜絕收,但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農藝師盛海君團隊研發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給他帶來了希望。
近年來,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設施菜地土壤鹽漬化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導致農作物減產和農產品質量下降。日前,盛海君團隊成功配制出有效改良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為解決土壤鹽漬化問題提供了一條經濟、環保、簡便的新途徑。
“發生次生鹽漬化的土壤會引發多種問題,不僅會導致瓜果蔬菜存活率低,還會造成作物大面積減產、品質惡化,直接影響瓜果市場供求和百姓健康。”盛海君介紹,目前國內已有施肥預防、生物除鹽等多種緩解蔬菜大棚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的方式,但都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設施土壤次生鹽漬化是由于過量施用氮肥造成硝酸鹽在土壤表面的累積,對于這一類土壤的修復要對癥下藥。”盛海君團隊的研究方向正是從養分平衡角度出發,根據碳氮互作原理,在農作物秸稈等組成的高碳固體有機物中,加入促進分解的快腐菌劑,配制成生物強化碳調節劑,并向土壤中添加。
試驗結果表明,土壤中硝酸鹽的濃度*多可以降低97.1%,同時還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降低肥料使用量,從根本上解決了設施菜地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
宿遷市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負責人介紹,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能有效改善作物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平均能使保護地設施使用年限增加60%,平均降低生產成本13%,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這一技術還對農作物秸稈進行回收,并高效再利用,讓‘秸稈回田’變得更有價值。”無錫益家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說,技術項目通過與該公司推廣合作,已建立核心技術基地1個、技術示范點3個,示范區域土壤可溶性鹽含量可降低20%以上。
據了解,該技術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在南京、無錫、宿遷等江蘇省內各地進行技術示范與推廣。今年年初,盛海君團隊與江蘇沃綠寶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已建成生物強化碳調節劑生產線1條,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10萬元。目前,江蘇省農業委員會正在對該技術進行總結推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