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公民村3000畝花生種植基地的花生豐收在望,遠遠望去,黃綠相間,煞是好看。
“今年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雖然租金每畝要400元,可種花生還是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大同區公民村大岡子屯種植戶魏殿友告訴我們,公民村共有土地兩萬多畝,過去一直以種植玉米為主,今年調整種植結構,花生、青椒等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效益可觀。
大同區公民村的“小嘗試”,背后是大同區的“大探索”。近年來,大同區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圍繞市場需求、項目建設、基礎配套、政策保障等謀思路、想辦法、定措施,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今年,該區特色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55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45.8%,形成了以棚室果蔬、道地藥材、露地瓜菜、雜糧雜豆為主的精品農產品生產格局。
堅持多元化發展,優化結構調整總體布局。大同區綜合考慮地理特征、比較優勢和種植習慣,找準產業定位,優化布局空間,重點打造了棚室果蔬、露地瓜菜、中藥材、雜糧雜豆“四個基地”。
發展棚室果蔬、中藥材產業,大同區已有多年經驗,可謂駕輕就熟。露地瓜菜基地建設方面,該區依托產地市場、訂單收購、經紀人外銷等方式,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并重點在大同鎮建設“五彩農業經濟帶”4000畝,實現了經濟價值和農旅融合雙贏。此外,祝三鄉建設無籽西瓜生產基地2萬畝,林源鎮、太陽升鎮等地發展甜菜訂單生產基地1.4萬畝……今年,全區露地瓜菜種植面積將突破10萬畝。
雜糧雜豆基地建設上,該區依托盛今谷物、紅高粱等新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谷子、高粱、花生等優勢品業,全區雜糧雜豆基地面積達到20萬畝。
堅持市場導向,拓寬結構調整主銷渠道。大同區把工作重心由田間地頭向“市場端頭”轉移,重點發力“四個市場”,引導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該區主動對接市場,定期組織鄉村干部、經紀人等“走出去”,訪市場、問行情、抓對接,與大潤發、新瑪特等大型連鎖超市合作,已簽約蔬菜、雜糧、中草藥訂單16萬噸,純效益增加1.6億元;培育經紀人闖市場,對作用發揮好、雙帶能力強的經紀人給予每人一定的獎勵,培養15名經紀人組建專業團隊,銷售果蔬15.6萬噸、實現銷售額7.8億元;依托產地優勢建市場,啟動建設3.7萬平方米的同薩農產品綜合交易大市場,結合祝三無籽西瓜和八井子天利果蔬交易市場,完善專業物流批發和跨域交易合作功能,實現年交易能力50萬噸;叫響品牌拓市場,培育“大同果蔬”“雙榆小米”等重點農產品品牌,加大“中國寒地提子之鄉”“中國優質果品之鄉”品牌宣傳,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確保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
是堅持提質增效,夯實結構調整品質基礎。大同區從“四化”入手,加大“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力度,通過提升供給質量,有效促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引進原味1號番茄等設施果蔬專用品種30個,推廣西甜瓜嫁接育苗等技術5項;重點建設甜瓜等標準化生產基地10個;以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完善區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14處鄉鎮質量檢測站……通過注重標準化生產,提高了產品的信譽度和市場話語權。
該區注重綜合化服務,建成區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置農業大數據平臺等10個功能單元,完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注重智能化裝備,引進設施控制和物聯網技術,推廣植保機等10種機械,大同鎮航天果蔬科技示范園區和上倉濟嘉果蔬生產基地成為全省“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樣板;注重集團化經營,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基地+農戶”等模式,全區76%的農戶加入合作經營組織。
堅持政策扶持,建立結構調整激勵機制。大同區持續出臺補貼政策,區財政列支專項資金,對新建標準冷棚每畝補貼2000元、溫室補貼7000元,同時聘請農業技術專家6名,培訓農民、指導生產,促進特色作物規模化發展;加大金融服務力度,注資1300萬元成立農業擔保公司,為農戶提供1.3億元信用擔保,年初以來已發放涉農貸款1230萬元;發揮扶貧資金引領,截至目前,已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0萬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733萬元,重點建設棚室、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產業扶貧項目45個,帶動貧困戶1235戶,戶均增收500元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