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政策的支持下,鄉村旅游展現出蓬勃生機。據農業部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3萬家,營業收入近5500億元,整個產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態勢。
隨著不斷加大協調力度,積極引導政府和社會多方面資金注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我國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成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
促進鄉村旅游更加濃墨重彩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一系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政策意見,尤其在2016年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印發了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
好的政策重在落實,2017年農業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落實上,印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推動落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政策的通知》,各地將政策意見細化實化為具體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出臺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鄉村旅游事業做出了更加濃墨重彩的規劃。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鄉村旅游的六大方向:重精品、重生態、重產業、重傳承、重扶貧和重監管。
在重精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方面,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統籌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科學布局近遠海養殖和遠洋漁業,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
在重生態注重鄉村生態優勢轉化方面,加快發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濕地觀光、冰雪海上運動、野生動物馴養觀賞等產業,積極開發觀光農業、游憩休閑、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鎮和精品線路,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
在重產業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方面,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在鄉村旅游方面重點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
在重傳承推進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適度利用方面,切實保護好*農耕文化遺產,推動*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應該注意的是,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表現在鄉村休閑旅游中各種業態發展不平衡,個性化特色化的中高端產品服務發展不充分。各個地區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來發展特色產品、產業,而不是照搬其他地區的脫貧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惡性競爭,而是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這樣的脫貧方式才能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一村一品”助力鄉村振興
提起“一村一品”,很多人并不陌生。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鎮致力于加入鄉村旅游的行列,而“一村一品”正是這樣一種標準化、品牌化的概念。
截至今年7月,根據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的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監測合格名單及第八批全國示范村鎮名單,全國已有1809個村鎮監測合格。
什么是“一村一品”?就是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的基礎上,一個鄉村一個特色產品,逐漸形成規模產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把村中的貧困戶全部納入到產業扶貧的體系中來,產業發展的重點就是要有特色的產品,有合適的模式以及適當的宣傳方式。這快速提升經濟實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也是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例如,有的村組建合作社發展花生種植,是遠近聞名的“花生村”;有的村電商發展成熟,被當地政府認定為“淘寶村”;有的村子里企業領辦合作社,流轉大量土地發展蔬菜產業等……這些都屬于“一村一品”。
今年中央財政下撥的扶貧資金有1000多億,很多地方政府都將扶貧與“一村一品”結合起來進行產業扶貧,通過扶持“一村一品”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一村一品”強調的是一個村至少開發一種具有本地特色、打開本地印記的產品,并圍繞主導產品的開發生產,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導產業。《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深入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的意見》中就指出,實施“一村一品”是貧困地區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礦場資源豐富,有的地方具備區位優勢,還有的地區人文底蘊深厚,而各地要做的就是將這種“優勢”變為“特色”,變成“品牌”,這就需要當地人認清自身優勢,明確產業定位,將比較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將產業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當然,“一村”可以共存“幾品”,幾村也能共存“一品”。
“中秋”+“豐收” 農業休閑游成新亮點
中秋小長假已經落下帷幕,由于今年中秋節恰逢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全國各地慶祝活動亮點紛呈,這也帶火了小長假的農業旅游。
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綜合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和各地旅游部門數據,中秋假日期間,全國接待國內游客9790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35億元,農業旅游成為各地的新亮點。
“中秋光景好,況復月團圓”。中秋節小長假期間,不少游客選擇全家出游共度佳節。據了解,各地名勝大川、古鎮老街等富有傳統民俗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均迎來大量周邊游客,加之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農業旅游成為新亮點。
數據顯示,北京市中秋假期接待人數共計395.4萬人,同比增加4.7%;景區收入達1.27億元,同比增加11.5%。其中,歷史文化觀光型景區共接待122.2萬人次,同比增加9.7%。貴州省納入全省重點監測的97個旅游景區共接待游客254.72萬人次,門票收入4184.35萬元,綜合收入16.85億元,青巖古鎮、慕俄格古城、黔東南州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丹寨萬達小鎮等景區節日期間日均接待游客超過萬人。
各地在歡度中秋的同時,也開展了豐富的農業旅游活動。重慶武隆、湖北黃陂錦里溝等景區在中秋賞月之余舉辦“農民豐收節”活動,讓游客體驗農產品豐收的快樂。貴州省開陽縣、桐梓縣、金沙縣、威寧縣、興義萬峰林等地舉辦“中國農業豐收節”,開展各種農事和采摘活動。江蘇省泰州市河蟹上市,溱湖籪蟹、興化紅膏蟹等美味品種令人垂涎,當地“2018溱湖蟹村首屆籪蟹開市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大量游客。
中秋期間,各地還著力于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慶活動和假日旅游產品,各地中秋燈會供兔兒爺、拜月、猜燈謎等中秋民俗活動豐富。河南省推出“2018河南中秋雅月賞聽會”,以先秦以來出土的古樂器及古樂譜復原演奏貫穿全場,期間更有“千人朗誦中秋詩詞”。此外,北京市景山公園特別推出“中軸色彩、文化北京”系列活動,貴州安順龍宮景區舉辦2018首屆中國·貴州龍宮詩會,山東煙臺舉辦了“月是故鄉明”煙臺萬人中秋賞月活動。
今年鄉村旅游亮點多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不斷推動鄉村旅游的建設,不少地區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更趨成熟。那么,今年將在哪些層面推動鄉村旅游?
首先,今年將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值此契機,各地舉辦啟動大會、成果展示、發展論壇、民俗展演等系列活動,唱響“發展三農事業、推動鄉村振興”主旋律;鼓勵各地開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
其次,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辦好第二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會。樹立和推介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品牌。培育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示范帶動力強的美麗休閑鄉村、休閑農莊(園)、農家樂等精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農業嘉年華、休閑農業特色村鎮、農事節慶等形式多樣的品牌創建和推介活動。
采取線上宣傳和線下發布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發布推介活動。培育一批積極性高、素質強、善經營的管理和服務人員。編印出版《中國休閑農業年鑒》,支持編制出版休閑農業系列精品教材。
再次,實施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工程。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研究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全面保護。部署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工作。組織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農耕文化。加大農業文化遺產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社會各界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自覺性。
*后,夯實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工作基礎。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引導各地加大投入,改造一批休閑農業村莊道路、供水、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設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