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我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各行業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促豐收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旨在把每個地方的特色挖掘展示出來,讓全社會共同感受豐收的喜悅。而在農產品流通方面,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消費方面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在促進農業發展方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發展智慧農批推動農產品供給側有效改革
豐收這個概念對農民來講,其實很實在。
收成好,生活質量就高,生活質量高,農民才算是脫貧致富。在這個過程中,農批市場作為農民銷售和販賣產品的主要渠道之一,近些年來在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做出了十分大的貢獻。
不少專家認為,農批市場發展的好壞,對于農民收入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城市農貿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告訴記者,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作為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和核心,在保障城市供應、解決農產品賣難、調節物價、引導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主要抓手。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的完善需要有效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與發展,發展方向就是推動建設智慧農產品批發市場。
然而,如何發展智慧農批,馬增俊也有著自己的見解。“在互聯網+時代,國家提出了發展智慧農業和智慧城市,智慧農批作為城鄉互聯的中間環節,是連接前端農業生產和后端消費市場的主要橋梁。農產品批發市場應該向智慧化方向發展,順應國家政策形勢和企業發展形勢,發展智慧農批才能溝通產銷兩端,否則,就會制約智慧農業和智慧城市的發展。”馬增俊表示,“發展智慧農批,就可以將農產品批發市場企業在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工配送、物流配送環節,在市場環保,在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做的出色的市場推選出來,在行業中進行大力推廣,帶動加快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建設發展,從而影響生產、零售環節,打造智慧型的農產品供應鏈網絡體系。”
只有這樣,農民的東西可以及時銷售出去,不僅能使得農民收入可以及時到達手中,同時也可以激發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豐收”二字也變得更加“實在”。
農批市場發展惠農民
在北京朝陽區暢心園農貿市場中,記者見到了在這里經營一家菜店的劉女士,對于批發市場近些年來的變遷與對農民的幫助,她有著切身體會。“前些年,賣菜并不容易,批發市場中賣多少錢,我們種地成本有多少錢,必須要我們自己來計算,大家只能通過一些時效性不太高的渠道去了解市場額動向,對于我們這種小戶來講,市場一點波動,可能對我們就有著很沉重的打擊。”劉女士表示,“隨著市場中智能物價牌的安裝,市場的工作人員也開始及時向大家發布全國各地各種蔬菜的實時價格,對我們的經營有著很大的幫助。”
正如劉女士所言,農批市場的發展對于農民經營來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專家表示,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現代化步伐逐步加快,農業生產由傳統、粗放經營向現代、集約經營轉變。這就要求農產品市場在硬件設施、組織方式、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更好發揮流通的基礎和引導作用,以適應新型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流通方式不斷創新,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受到挑戰,電子商務等新型方式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成為創新農產品流通模式、密切農產品產銷銜接、推動農產品市場體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少地區都開始開展農商互聯、農超對接、農批對接,發展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并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這樣,農戶與銷售的鏈條更加完善,也可以更加容易將手中的產品銷售出去。
國都證券農業分析師趙博告訴記者,除了與農戶信息的及時溝通之外,農批市場追溯體系建設也是未來的發展的方向。趙博坦言,未來必須支持肉菜、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優化升級,采用先進適用的設備和技術,擴展追溯品種和追溯環節。建設互聯共享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平臺以及省級監管指揮調度中心、省級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和縣級追溯點,與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追溯體系無縫對接。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在線交易商城等建設流通追溯體系,采用電子結算、在線交易等模式智能化采集追溯信息。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消費升級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一直圍繞著產業振興、脫貧助農等方面發布了一系列的措施,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農民消費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此次豐收節,也是在這種背景下,讓農民有了一個屬于自己、可以展示自己的舞臺。
據了解,我國城市化率58.52%,而農村占一小半。隨著政策的深入推進,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變成了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農民們開始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農村人均消費有了明顯的增長,這表明農民腰包里鼓了,是的真“豐收”了,但是如果想要農村消費升級的戰略持續推進,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東西。
楊團表示,影響農村消費升級的因素主要有農民本身的收入和農村公共服務兩大點。在這兩個點上,城鄉差距的縮小都可以推動農村消費的升級。“在我國的一些地區,農業是作為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業發展的速度也直接決定了當地的產業發展程度。比如云南的昌黎,農民的農業收入占那個縣多人口約63%,所以是有相當的地方是以農業為主的。這才叫真正的豐收,只有種地豐收不叫豐收,錢進了農民的腰包,才叫真正額豐收。”楊團坦言。
楊團表示,想要提升農民收入,農業產業化的規劃,加上農產品市場的營銷,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鄉村振興是一個大公益事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媒體、研究界、農村都要互相緊密配合,才能真正將農村消費推動起來,達到鄉村振興。
公布服務方面,楊團表示,需要打造農產品的銷售公共服務平臺,加快農村的流通現代化。還要加大執法隊伍,對農村市場進行監管,換句話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要合作起來共同做,構建一個真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體系。而且要做好這個融合發展的體系,政策必不可少,必須加大政策的集中度,大力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