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剛過,國慶又近,北京周邊景點游人如織。其中,河北省野三坡百里峽景區入口一側,一道亮麗風景讓游客流連忘返——百里峽七彩藝術小鎮。“赤橙黃綠青藍紫,猶如彩練山間舞”,遠遠望去,仿佛邂逅了一個童話王國,好不迷人。
說起野三坡,京津冀的朋友想必都不陌生。這個*風景名勝區,位于太行山與燕山山脈交匯處,地處河北保定市淶水縣境內,以“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著稱。除了雄山碧水、奇峽怪泉、溪流飛瀑等天然景致,現在這里又有了別具特色、讓人耳目一新的藝術小鎮。在百里峽景區對面的拒馬河畔,國內*一家以色彩為主題的七彩小鎮分外亮眼,時光寶盒,剪紙藝術館,許多建筑成了游客駐足拍照的“打卡勝地”。小鎮上,既有拉洋片的藝人在吆喝,也有書坊在娓娓講述知名作家早年創作經歷……可以說,旅游觀光、文化活動、藝術創作在此實現了生動融合。
猶記三十年前,生活于斯的人們還是“花錢等救濟,吃飯靠天收”,直到旅游資源被陸續開發,昔日窮鄉僻壤之地才走出了一條旅游脫貧的新路。數據顯示,目前野三坡景區已輻射帶動了71個貧困村,覆蓋貧困人口9094戶、17526人。翻天覆地的改變,源于因地制宜的脫貧模式。比如,野三坡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品,打造了包括七彩藝術小鎮在內的10余個新業態項目,帶動當地勞動力投身新興產業、開發自主品牌商品;再比如,成立23家旅游扶貧合作社,引入工商資本、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民宿旅游,合作共享,在培育產業中盤活資源、拔掉窮根。
旅游助脫貧,風景變“錢景”,野三坡的脫貧之路不乏借鑒意義。一段時間以來,“環京津貧困帶”現象突出,談及致貧原因,除了這些地區承擔生態涵養功能、工農業生產受到限制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便是京津冀三地發展缺乏深度協調合作,一些產業同質化嚴重。而京津大都市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遠大于輻射效應,“大樹底下不長草”便由此而生。與眾不同的是,依山傍水的野三坡沒有跟風上項目、開工廠,反而立足自身獨特的自然景觀,在旅游業上做起了文章。也正是得益于差異化發展策略,這個隱藏大山深處的村子實現了與京津產業互補,脫穎而出。
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度假休閑將是潮流,這條新產業無疑會煥發更大生機。在京畿大地上,有特色的好山好水不少,多開動腦筋,多因地制宜,旅游脫貧的路子會越走越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