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的重要之年,是奮力打造創新務實現代民政的關鍵之年,是開啟新時代湖北宜昌興山民政事業的深化之年。今年以來,在興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民政部門的具體指導下,興山縣的民政工作緊緊圍繞年初既定的工作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多項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運用“互聯網+公益”開創興山慈善扶貧新局面
在*扶貧進入攻堅決戰的關鍵時期,興山縣大膽探索創新慈善扶貧新機制,按照“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助、社會參與”的思路,運用“互聯網+公益”,創辦興山縣愛心扶貧眾籌中心慈善扶貧超市,截至目前共募集善款300多萬元,3萬人參與脫貧攻堅行動;搭建了*扶貧新舞臺,開創慈善扶貧新局面。2017年縣慈善扶貧超市獲宜昌市慈善總會頒發的“宜昌市慈善示范超市”殊榮。
搭建兩個平臺,即網上眾籌平臺和線下實體超市。各村*書記、幫扶干部、駐村干部入戶調查,了解貧困戶實際需求并經認可,在網上發布。截至目前,共發布幫扶需求10261條,注冊愛心會員2006人。盤活閑置的大型倉庫,建立占地1170平方米的愛心扶貧超市,將愛心人士和愛心團體捐贈的衣物和用品收集起來,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發放“愛心卡扶貧”,每年定額充值愛心資金,隨時解決生產生活中*急需的問題。
實施“三大對接”,推動社會扶貧“大水漫灌式”向“*滴灌式”轉變。幫扶對接,全縣105個單位、12家企業幫扶13個貧困村和83個非貧困村,4500名幫扶干部與2萬多戶貧困戶“結對子”。幫扶干部根據貧困戶需求和意愿,憑“愛心超市卡”代為選購物資后直達貧困戶手中。供需對接,通過縣*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在愛心眾籌網上和微信公眾號同步發布“幫扶需求”,愛心人士“連網”后,將物資送達或郵寄到線下愛心超市,善款直達愛心眾籌中心指定賬戶。項目對接,發起扶貧、助學、助困、助殘、助醫等公益眾籌項目,募集善款直達貧困群眾手中。以“*扶貧、助學先行”為切入點,發起希望工程“愛心助學 公益有你”公益眾籌項目。“為151名山里娃圓校服夢”眾籌項目,共籌集資金5000元;助醫眾籌項目為水月寺鎮白血病兒童籌集善款2.6萬元。
借助“四大力量”,推動社會扶貧“碎片化”向“系統化”轉變。依托網絡力量,匯聚“源頭活水”,建立在線捐助平臺,官網與微信無縫連接;借助政府力量,開展“扶貧慈善”活動,全縣100多家單位、近萬名干部群眾踴躍響應,紛紛捐出*的工作經費和工資收入;借助民間力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將每月5日、15日、25日定為“愛心活動日”活動,在縣城街道設立愛心捐贈站、鄉鎮設立愛心捐贈點,由志愿隊伍負責收集愛心人士的捐贈物資;發揮群團力量,號召企業組織助力脫貧攻堅。共募集到社會資金3000萬元,其中,興發集團捐贈1000萬元資金。
改善農村特困分散 供養居住條件
興山現有農村特困供養人員1161人,其中分散供養829人、集中供養332人。為發揮政府兜底保障作用,縣委、縣政府深入調研,科學分析,搶抓*扶貧政策機遇,積極實行農村特困分散供養與*扶貧異地搬遷政策統籌,有效改善分散供養農村特困供養對象居住、養老、就醫條件,進一步提升農村特困供養對象幸福生活指數。
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9606萬元,按照每人25平方米,在全縣各鄉鎮新建12個農村特困分散供養集中居住安置小區,建筑面積達3.2萬平方米,設立床位718張。對緊靠鄉鎮農村福利院實行集中安置的5個小區,直接與現有農村福利院合并管理;對遠離鄉鎮農村福利院實行集中安置的5個小區,由鄉鎮黨委政府直接管理;高橋龔家橋小區作為“醫養結合”示范點,由鄉鎮中心衛生院直接管理,實現資源共享;古家淌小區作為“院養結合”示范點,由榛子鄉政府直接管理。
目前,安置小區共配備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88人,工作人員工資及運轉經費200多萬元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縣委、縣政府統籌資金600多萬元,添置了床被、衣柜、桌椅、電視、日常生活用品等生活設施,做到分散供養農村特困對象“拎包入住”。日常餐飲可選擇食堂就餐,也可自行小灶解決。農村分散供養對象基本實現老有所靠、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創新城鄉特困失能 人員供養模式
近年來,興山縣集中供養城鄉特困供養失能人員逐年增多,護理照料難度加大,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縣民政局以福利院為依托,通過購買服務與社會服務組織宜昌弘仁療養有限公司合作,在黃糧鎮農村福利院內建立興山縣*“醫護型”民營養老護理機構城鄉失能特困人員“特護院”。特護院于2017年11月投入運營,目前入住城鄉失能特困供養對象47人。
“特護院”配備管理人員1名、醫務人員2名、護理人員16名、安全員1名、炊事員2名。集中收治全縣符合條件的失能特困人員,為他們提供康復、生活能力訓練,開展精神慰藉、心理輔導、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等日常生活服務。服務對象生病可就地治療,重病患者及時轉診上級醫院。“特護院”還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維護服務對象的個人尊嚴。
縣民政局定期對服務質量與水平進行監督和評估,采取季度考核加年終考核的方式對“特護院”日常服務、常規管理、安全管理、康復、醫療輔助、文化生活等方面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服務費掛鉤。
自“特護院”運行以來,有效解決了城鄉失能特困供養人員“生活難”“護理難”“醫療難”的“三難”問題,提升了城鄉失能特困供養對象居住、養老、就醫條件,提高了農村特困供養對象幸福生活指數。
創新農村福利院管理模式 實行業務直管
為了打破農村福利院鄉鎮辦院、鄉鎮出錢、鄉鎮管理的舊有管理體制桎梏,改變這種體制所導致的資金投入少、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多、服務水平低、工作人員不穩定、老人生活質量差、集中供養率低等狀況,興山縣民政局推行直接管理鄉鎮農村福利院模式,實現8個方面直管。即,直管發展規劃及資源配置;直管建設資金投入;直管財務預算與使用;直管公益經費核算使用;直管供養資金撥付使用;直管業務考核與結果運用;直管工作人員聘任與待遇落實;直管工作人員業務培訓。
經費實行“五制”管理。縣民政局成立“鄉鎮農村福利院財務管理辦公室”,配備會計、出納各一名。各農村福利院配報賬員,全縣農村福利院財務管理推行“五制”,即:資金預撥制、支出審批制、財務監督制、賬表月報制、審計追究制。自2014年起,將農村福利院全部工作人員工資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共計71.32萬元。2018年,全縣農村福利院人員工資預算增加到216.5萬元,實現了質的飛躍。農村福利院公益服務經費按實際供養人數年人平360元的標準,納入縣級財政預算。集中供養對象的供養金、福利院工作人員工資、福利院建設資金及其他各項專項資金由縣級財政直接劃撥到農村福利院賬戶,各農村福利院按照財務管理“五制”規定使用和報銷。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每所農村福利院設院長1名,由縣民政局統一聘任。要求每所農村福利院按照1:7的比例配備工作人員,由院長聘用。所有院長和工作人員全部實行一年一聘,一年一簽聘任(聘用)合同,并嚴格按照勞動合同進行管理。農村福利院工作人員待遇由基本工資、工齡補助、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組成。統一建立了工資待遇自然增長機制。專門建立農村福利院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工作人員績效工資掛鉤。
統一規劃配置資源。業務直管后,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建設的思路,對全縣農村福利院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搶抓三峽移民、庫區后扶等政策性扶持項目,爭取移民安置資金1600萬元新建古夫鎮綜合供養服務機構;爭取庫區后扶資金760萬元擴建昭君鎮農村福利院院民樓、古夫鎮失能老人養護樓;搶抓*扶貧政策機遇,籌措資金5000萬元,新建了高橋鄉、榛子鄉農村福利院和10個農村特困集中供養中心。截至目前,全縣集中供養床位達到了1260張,基本能夠滿足全縣農村特困人員全部集中供養的要求。投資400多萬元改善院容院貌,對農村福利院院容院貌進行改造。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全方位整治院內環境,著力打造花園式、園林式院落。對院民居室內外進行維修粉刷,房頂防水加瓦改造,鋪設防滑地面磚,保障供養環境持續改善。按照消防、食藥等部門的規定要求,對標“設施齊全、使用方便、安全可靠”,通過“冬暖工程”“平安工程”等項目建設,投入資金280多萬元,對全縣農村福利院的配套設施進行提檔升級。全縣6所農村福利院集中供暖房面積均不少于100平方米,暖房內配備空調、電視、方桌、椅子等設施設備;院院修建消防水池,室內外安裝消防栓,在住宿和主要活動場所安裝獨立式煙感火災控測報警器、消防噴淋裝置,配置應急照明設備和消防器材;人行通道安裝欄桿、扶手,實現無障礙通行等安全輔助設施;衛生間和淋浴房設置安全抓桿,起居室床頭、衛生間、公共活動區域和其他特定區域設置應急呼叫系統;設立特護區和特護房間,配置基本醫療和康復專業設備。
業務直管、基礎統建,看似削弱了鄉鎮的權力,但農村福利院與鄉鎮人民政府隸屬關系沒有變,福利院資產產權歸屬鄉鎮人民政府的性質沒有變,鄉鎮人民政府對農村福利院應承擔的安全管理責任沒有變。只是根據實際需求,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縣民政局在農村福利院建設管理中的業務職能。
幾年的實踐證明,新的管理模式切實可行,在機構增容、資金安全、隊伍穩定、對象舒心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有力地推動了興山縣農村福利院管理服務水平提升。下一步,興山縣還將積極開展“醫養結合”、失能“特護”等方面的試點探索,進一步加強農村特困供養機構規范化管理,努力把興山縣農村特困供養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