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三農人物 > “中國番茄大王”50年趕超國外育種技術
“中國番茄大王”50年趕超國外育種技術
農業網   時間:2018/9/30 8:3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閱讀數:502

  從校園到田園,從秋冬到春夏,總能見到他躬身“耕耘”的身影。他用50年時間趕超國外番茄育種技術,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還幫助許多農民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被農民們親切地稱為“中國番茄大王”。

  他就是76歲的東北農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番茄育種專家李景富。

  放眼市場,都是“洋柿子”天下,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我國自己的品種

  上世紀七十年代,李景富剛開始搞番茄研究時,國內番茄生產與栽培領域只有一個品種,放眼市場,都是日本、美國、西班牙、法國的所謂“洋柿子”的天下。那些國外番茄品種都是以黃金價格打入中國市場,每公斤種子價格高達10萬元,超出我國番茄種子價格100多倍。這種狀況極大地觸動了李景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培育出我國自己的品種!

  面對當時國內一窮二白的科研環境,李景富沒有退縮,而是尋找一切可以育種的條件,一心只想早日培育出中國的番茄。“畢竟國外對番茄的研究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相比來說,我國晚了整整半個世紀。”但當時沒有任何育種經驗,很難弄到番茄種子。說到這里,李景富分享了一件趣事。

  “早年間,我到國外考察學習,吃飯的時候在餐桌上看到了紅紅的番茄,特別心動,但又不好提出將番茄帶回國內的想法。于是我在吃完番茄后,借擦嘴之機,把番茄種子吐在餐巾紙里‘悄悄’保存起來……”

  有了種子,李景富幾乎每天都蹲在大棚里。沒有科研助手,他親自挑水澆灌實驗田。白天各個課題組都用水,水不夠了,他就趕在晚上澆。整日光腳站在地里,幾次都因疲勞過度暈了過去,連理發時都能睡著。

  這一切,都只為圓一個“中國番茄夢”。如今,李景富帶領東農蔬菜學團隊已培育優異番茄種質資源2000余份,共育成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番茄新品種27個,其種子價格每公斤2000~3000元,取代了昂貴的進口品種,實現了番茄品種的國產化,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投入成本。部分番茄品種還推廣到了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同時,團隊培育出其他蔬菜新品種52個、研發新技術10余項。

  他與農民簽訂協議,承諾如果種植番茄收入低于同期種黃瓜,差額由他補償

  50余年在田間地頭奔走,李景富儼然是農民眼中的番茄種植百科全書。他的足跡遍布黑龍江省40多個市縣的鄉鎮,累計推廣優良番茄品種1200余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

  不過,讓農民致富的道路并不是順利的。

  李景富回憶起讓他印象*深刻的*實驗經歷。正是這次經歷,讓他的技術真正突破農民心中的防線,打開番茄成果推廣之門,帶領農民奔向了種植番茄致富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景富率先在我省推廣大棚種番茄技術。為了說服農民,李教授與農民簽訂協議,承諾如果種植番茄品種的農戶收入低于同期種黃瓜的農戶,差額由自己補償。

  “當時僅成功簽約了10個農戶,到6月中旬,種黃瓜的農戶把黃瓜都賣了,大棚中的番茄還不拉紅線,農戶覺得受到了欺騙,讓我包賠損失。”李教授既不甘心又倍感壓力,幾經溝通和查找原因,在他的指導下,番茄很快變紅。那時番茄單價高于黃瓜不少,且產量高,農戶一下子“發財”了。

  幾十年過去,我省的農業生產已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從優質選種、育苗到生產監護、走入市場,黑土地的農業、農作物已搭乘了科技快車,農民自主學習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的熱情空前高漲。

  對于這些轉變,李教授感受頗深:“有一對夫婦聽了我*講座后,興奮地跑到山東承包大棚種植蔬菜,后來經常給我打電話咨詢問題,目前經營得很好?,F在像這樣的農民還有很多。”這些年來,李景富走遍全省40多個市縣的所屬鄉鎮及內蒙古自治區、山東。農戶家屋子冷,他就坐在炕頭給他們講課。即使農民抽煙,滿屋濃煙味嗆得嘴都張不開,他也絕不停歇。李景富的辦公室電話、手機和家里電話全部公開給農民,隨時隨地接受咨詢,幫助解決問題。到目前,李景富蔬菜學團隊下鄉指導達4000多人次,累計技術培訓農民和科技工作者達10余萬人次,發放相關資料2萬余冊。

  李景富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能為農民們多做些事情,是我的心愿和責任。”

  他想再干十年,讓中國番茄品種完全替代國外進口品種,續寫中國番茄夢新篇章

  佇立講臺50年,李景富教授已是“桃李滿天下”?,F今76歲的李教授還未退居二線,他說:“對于學生,一定要全力幫助和引領,否則老師會失去個好學生,國家會失去一份建設的力量!”

  王傲雪是中國*個番茄專業博士,早在國外讀博士后期間即取得驕人成績,后在李景富的感召下選擇回國。如今王傲雪教授已入選第三批“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國家“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

  大慶市大同區掛職科技副區長潘凱,了解到當地農區的鹽堿地、沙化地完全不適合耕作,于是帶領7名青年教師潛心設計并實施了“種養結合式生態節能型日光溫室”,改良鹽堿地和沙化地,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與高效利用。

  科研人才*怕斷崖式緊缺,科研隊伍*怕離心流動。學生們的勁頭和創造的價值總是讓李景富感到欣慰,“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投身科研事業,他們刻苦鉆研的精神,富有活力創造力的實踐,讓我相信中國科研道路永遠充滿希望。”

  這些年,李景富帶領他的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共主持國家科技攻關等各類項目40余項。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2項。

  然而,面對科研上取得的成就,國家給予的各類殊榮,古稀之年的李景富卻“誠惶誠恐”。

  “我的大半輩子為番茄吃了不少苦頭,但番茄也成就了我的一生。公眾賦予我番茄大王的美譽,國家賜予我各類殊榮,這一切讓我深感忐忑,生怕自己名不副實,承受不起這些厚重的榮譽,所以惟有不畏艱難,再接再厲,勇奔前路,敢攀高峰,培育更多的優良番茄品種和*農業人才服務三農,讓我們的國產番茄走出國門,遍地開花,才能真正不辜負國家的培養和人民的厚愛,才能讓自己在這些榮譽面前略感心安。”

  他告訴記者,再干十年,一定要讓中國番茄品種完全替代國外進口品種,續寫好中國番茄夢的新篇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