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穩中向優,鄉村振興戰略開局良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空間。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人們高興地看到,我國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繼續夯實。糧食產量有望連續6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超過445公斤,比國際糧食安全線多了45公斤。“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一個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糧食無疑是必須牢牢守住的生命線。如此,才能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夯實基礎。
除了糧食喜獲豐收,讓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給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成為抗擊風浪、應對經濟以及國際上各種風險的壓艙石和穩定器外,農村的發展潛力更加巨大。目前,我國有2800多萬農民從事休閑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2.87億農民外出務工;去年,超過28億人次到鄉村旅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并將繼續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向鄉村,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一切,讓中國經濟更具韌性。
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業的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我國農業貿易體量巨大,已成為全球*的農產品市場之一。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農產品,我國都是全球*買家。這既能解決糧食生產結構性矛盾,又能調節口味、豐富餐桌,同時也從一個層面證明,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讓全球*農產品市場更加繁榮也更加興旺。
就在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實干”,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他說,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同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義也在落實和實干上。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真正從思想上將其看作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只有認知到位、行動堅決,才能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匯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不斷為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創造條件、夯實基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