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形態學作為廣義形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植物高等級分類階元的一個重要依據。大量花粉形態數據的不斷累積,以及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使得利用花粉形態性狀重新審視被子植物各大分支及目和科的系統演化關系成為可能。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紅和李德銖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教授Stephen Blackmore和博士Alexandra H.Wortley合作,基于薔薇分支I的非固氮支系,對該支系所有4個目47科中的45科169個代表屬21個花粉形態性狀進行了演化重建分析。該研究成果以系列文章形式發表于《密蘇里植物年報》。
團隊研究表明,花粉形狀和大小、外萌發孔形狀和位置、覆蓋層紋飾等性狀在非固氮支系中呈現出較高的多樣性。部分花粉性狀呈現出明顯的演化趨勢,包括萌發孔數目增多、萌發孔位置由沿赤道向球面分布演化、外萌發孔形狀由溝狀向孔狀演化、覆蓋層紋飾由簡單向復雜演化。花粉形態性狀具重要分類意義,例如,環紋(Annulus)的出現支持薔薇COM分支具有*近的共同原始祖先。此外,演化相關性分析發現,在非固氮支系中花粉外壁較薄、上覆蓋層存在分別與風媒傳粉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該項研究是王紅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重大研究項目“被子植物花粉形態性狀演化及其驅動因子”系列研究中的第六部分。該項目通過大尺度、大規模的取樣和大數據源,利用分子系統學多種分析方法,系統開展被子植物花粉形態演化式樣的研究,以厘清被子植物花粉多樣性起源和演化問題,并進一步探討主要的驅動因子,目前已發表系列文章6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