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貴州省貴陽市,天朗氣清,山清水綠。行走在筑城大地,城鄉風光令人目不暇接,一幅秀美的生態文明長卷徐徐展開。這是全國*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殊榮的城市,是美麗中國的生動樣本,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標桿。
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貴陽結出了累累碩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陽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切實肩負起省會城市的責任擔當,帶頭寫好綠色文章,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的生態畫卷中安居樂業。
知行合一,凝聚磅礴“綠色合力”
走進開陽縣白果塘生態農業園區,蔬菜大棚一字排開,溫室育苗區紅葉甜菜、矮生盆栽番茄、小西葫蘆長勢喜人,大棚內補光燈、增溫降溫設備齊上陣,用科技手段提升種植環境,用循環生態理念種植蔬菜,倡導少農藥、少化肥,多綠色、多生態。
近年來,貴陽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并明確提出要構建和諧共生生態體系,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讓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維護,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為凝聚磅礴合力,貴陽持續開展相關活動,讓農民、市民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者、支持者、參與者。80多歲的花溪區香江花園社區居民雷月琴是貴陽市*個注冊的環保志愿者。她用34年的時間走遍了貴陽市的水源地,花費7年的時間手繪了6張南明河治污地圖,詳細記載了1994年至2015年河道治污的歷程。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貴陽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作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貴陽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創造了“十個一”,即:一個理念、一套理論、一個載體、一項工程、一套制度、一個品牌、一種精神、一個基地、一個規劃和一個形象。
“生態文明建設的‘十個一’,是貴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智慧凝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貴陽方案,對后發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以及全國乃至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貴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蘭義彤說。
實處著力,生態為民助推改革再出發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場關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態環境,一直都是貴陽全體市民的共同期盼。
“藍天”“碧水”“綠地”“清潔”“田園”,貴陽市有力推進5項保護計劃,如今,貴陽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在9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48.66%,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0.95平方米,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了一個宜居的生態之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止境,黨和政府對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沒有止境。2014年,貴陽市委常委班子成員從制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反映強烈、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難點問題入手,從各自分管聯系領域選擇一個課題開展領題調研,著力破解事關全市改革穩定、困擾民生改善、制約發展升級的突出問題。通過領題調研、深入走訪和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貴陽市梳理出十項群眾*關心、*直接、*現實的民生難題。
針對民生“十困”,貴陽市制訂并完善了《關于著力解決民生“十困”的實施方案》及10個行動計劃,提出圍繞民生“十困”,開展“三創一強一提升”“新型社區·溫馨家園”“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等活動,著力辦好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的幸福感。
創新引領,實現富裕與美麗雙贏
漫山遍野獼猴桃,園區上班興致高。9月的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大洪村,到處可見忙碌的村民。而就在幾年前,兩村還是典型的貧困村,2000余畝土地撂荒。
2015年,石硐鎮引進公司入駐中壩、大洪兩村,發展精品獼猴桃水果產業。2017年,不算土地入股分紅,中壩、大洪兩村獼猴桃水果產業園區共用工6.56萬人次,發放務工工資720萬元,為農民年人均增收1.92萬元。
昔日千畝土地成荒土,今朝觀念一轉土生金。多年來,在“兩山”理論實踐的過程中,貴陽以思路換出路,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以主導產業為引領,帶動全市產業發展,實現了生態與發展、富裕與美麗的雙贏。
近年來,貴陽市還以都市農業現代化、大數據平臺化、城鄉統籌一體化為抓手,有序推進農村各項改革試點。如今,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模式,全市各區(市、縣)村集體以土地入股7萬余畝,整合資金2.2億元,形成股金2.06億元,帶動社會投資12.6億元;促進農民變股東9.22萬人,參股經營主體達378個,參與“三變”改革增加農民收益6800萬元。
2017年,在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的同時,貴陽市又創新提出并實施城市“三變”改革。“城鄉‘三變’改革的目的,就是用股權紐帶將各方利益聯結起來,讓全體人民在城鄉‘三變’改革中成為‘股份市民’‘股份農民’,成為城鄉發展和治理的‘股東’,積極參與到產業鏈發展和價值鏈分配上來。”蘭義彤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