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種質資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是國家的戰略資源,它的保護與利用,對選育突破性新品種,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有重大意義。但我們近期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國種質資源面臨地方品種加速喪失、利用率低下等問題,作為世界第二種源大國卻面臨“保種”困境,國內種業十強在全球市場所占份額還不及國外一家企業。
網民“蔣高明”稱,種子是種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是大自然的杰作,如果說工業芯片,人類通過設計精密設備,能夠在微米級別上制作出來,那么農業的種子,其組成是納米級的,一旦消失,根本造不出來。我國原本是生物多樣性大國,現在淪落到種糧食、蔬菜,都要依靠國際公司,長期下去非常危險。
網民“俞敬忠”認為,品種是農業的*要素,長期以來,為了解決吃飯穿衣問題,我國制種業攻關集中在糧棉油領域,價值取向主要是高產,比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就是*,但是面對更為廣闊的農業領域和農業結構調整,我國的制種業顯然缺乏核心競爭力。
網民“李微微”認為,種業危機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不夠。如在國際種業競爭中,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在種業創新中,知識產權激勵不足;在知識產權侵權上,打擊力度不強;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上,公共性投入不足。
有網民稱,應盡快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讓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加快種質資源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種植資源管理體系,及時清理不合格企業,整頓種子市場秩序,規范品種管理,營造產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促進我國種質資源的快速健康發展。
網民“張正斌”提出,中國需要加快有自主產權品種的培育,同時加強品種保護。種子行業是一個經濟效益比較高的行業,應該盡量避免“搞育種的人可能沒有掙到錢,而種子企業發大財”的現象出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