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合肥廬江五大主導產業助貧困戶穩定脫貧(圖)
合肥廬江五大主導產業助貧困戶穩定脫貧(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0 10:57:00  來源:合肥日報  閱讀數:411

產業扶貧

  今年以來,合肥市廬江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和用力重點,將推進“510”產業提升工程和特色種養業扶貧緊密結合,深入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促進貧困人口高質量穩定脫貧。

  截至8月底,全縣發展到戶產業扶貧項目24270個,到戶項目覆蓋率達81.3%,戶均財政投入3987.3元;發展到村產業扶貧項目101個,覆蓋所有貧困村和絕大多數非貧困村。

  發展五大主導產業促農增收

  從年初到年尾,廬江縣放馬灘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區的萬余畝良田中,忙碌不斷、收獲不斷、喜悅不斷,眾多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中受益。據放馬灘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保林介紹,該示范區總面積已發展到12000畝,帶動區域內貧困戶516戶,同時為全縣其他地方80多戶貧困戶提供苗種、技術和銷售服務。

  該示范區生動展現了廬江縣實施“510”工程、培育壯大扶貧主導產業帶來的成果。今年,廬江縣相繼制定出臺《廬江縣現代農業“510”產業提升工程實施意見》《廬江縣現代農業“510”產業提升工程獎補政策》,統籌安排現代農業產業提升工程專項資金1億元,重點用于支持現代農業“510”產業提升工程基地建設,力爭到2020年建成10萬畝稻蝦(漁)綜合種養基地、10萬畝綠色蔬菜瓜果(葡萄)生產基地、10萬畝名優茶生產基地、10萬畝特色經果林生產基地、10萬畝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

  目前,該縣已發展稻蝦(漁)綜合種養基地5萬余畝,精品蔬菜瓜果基地3.9萬畝,名優茶基地7萬余畝,專用品牌糧食基地5萬畝。此外,該縣今年發展菊花2860畝。

  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扶貧產業

  數年前,羅河鎮高橋村村民劉翠英的丈夫因高空墜落而高位癱瘓,治病讓一家人陷入貧困。家里丈夫需要照顧,兩個女兒還在上學,劉翠英無法像其他婦女一樣外出打工。幸運的是,村里的中藥材加工種植基地建好后,劉翠英以勞力入股承包了一塊區域種植中藥材。“在家門口打工,每年能掙1萬多塊錢,家里也能照顧到。”劉翠英高興地說。

  通過勞力入股,劉翠英家有了穩定的收入。放眼廬江,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該縣組合運用多種利益聯結機制,讓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金牛鎮山南村發展芍藥基地1474畝,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進入基地務工等形式實現戶均增收3000多元;石頭笏山村建立了1500多畝的瓜蔞籽扶貧產業園,吸納2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人均增加工資收入6000元左右;柯坦鎮新建蒲崗村金融扶貧產業園,累計每年帶動貧困戶增收46萬元以上。

  截至今年8月底,該縣參與帶動的園區79個、龍頭企業129個、合作社225個、大戶(家庭農場)696個,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數22861戶,占比80.4%。

  加大培訓讓貧困戶一技在身

  該縣強化政策配套,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加強指導服務,推動扶貧產業健康發展。

  今年,該縣出臺了《廬江縣2018年特色種養業扶貧獎補辦法》,設立產業扶貧專項資金6000萬元,對參與特色種養業發展的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及帶動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的經營主體給予獎補。預算安排1100萬元,對未脫貧戶和勞動力比較弱、收入比較低的貧困戶,按照每戶3000元設立“產業興旺資金”;同時將社會扶貧資金整合建立產業扶貧資金池,通過加入合作社和入股農業經營主體獲得收益分紅,實現穩定增收。

  該縣還結合“510”產業提升工程,以24個貧困村和自種自養貧困戶為重點,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和跟蹤服務,實現全縣所有自種自養貧困戶輪訓一遍,每個貧困戶均能掌握1~2門生產技能。今年,該縣共組織開展特色種養產業培訓貧困戶27519人次,培訓經營主體1886人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