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廣西南寧馬山縣喬利果蔬產業示范區,統一規劃的果蔬大棚,平坦寬闊的阡陌道路,一座全新的涼亭矗立在旁……48歲的梁慶安正在賣力地砌著道路兩旁排水渠的磚塊,秋天的烈日把他的臉曬得黝黑,黑襯衫濕了又干。
梁慶安是喬利鄉喬利街三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隨著喬利鄉喬利社區果蔬產業示范區的不斷發展壯大,他和周邊村的貧困戶一起流轉土地,加入生態種養合作社成為股東,并通過參與示范區建設,修水渠、開挖游泳池、生態魚塘、建養豬場,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就近就業 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位于喬利街三隊的喬利果蔬產業示范區,是南寧市市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其核心區占地3020畝、拓展區5085畝、輻射區10115畝,覆蓋貧困人口1318戶共5676人。產業園的主打產業包括優質火龍果種植、柑橘標準化種植、果蔬大棚種植、桑蠶標準化種養、肉豬生態飼養等多個項目。
自從有了示范區,曾在廣東打工十多年的梁慶安毅然選擇回鄉工作,“在家工作可以照顧小孩,同時在示范區打工不需要往外跑那么遠。”他說,通過參與示范區建設,修水渠、開挖游泳池、建生態魚塘和養豬場,*工資70元,一個月下來能獲得約2000元的收入。看著充滿發展前景的示范區,梁慶安工作起來也格外賣力,“示范區做好了,我們的收入肯定會增加,所以我也要勉勵自己多做點,幫著把這里建設得更完善。”
像梁慶安一樣,在果蔬示范區里長期就業的村民目前達200多人,其中貧困戶45戶,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示范區為他們提供了110多個不同的就業崗位,解決了部分留守婦女及富余勞動力長期就近就地就業的難題。目前,果蔬示范區正計劃繼續擴大規模,并打造采摘、觀光、體驗一站式農旅觀光服務。未來,示范區將進一步增加用工崗位,并長期雇傭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就近參加務工增加收入,助力脫貧攻堅。
由于每天辛勤的工作,梁慶安順利地在2017年底實現脫貧。“現在的發展狀況出乎意料的好,我打算開農家樂,用好自然環境實現增收。”梁慶安已經對未來的發展做好了新的規劃。
入股分紅 增收渠道不斷拓展
除了在示范區內打工,梁慶安也把自己的2.6畝土地流轉給馬山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每年獲取600元每畝的租金。這讓他的年收入進一步增加。
馬山盛世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該合作社主要集中在喬利社區街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以及六達屯、伏瓦屯、拉舊屯和新洪屯一帶,涉及農戶500多戶,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8戶。
合作社負責人蒙有勝說,通過租用農戶土地,該合作社以“貧困戶+合作社” “貧困戶+企業” “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合作社鼓勵農戶以土地租金收入作為股本入股合作社,年底按不低于年租金收入70%的比例進行分紅。”蒙有盛說,2015年,合作社農戶共得到85萬元租金收入,平均每戶比2014年增加1700元;2016年,合作社繼續流轉土地1400多畝,農戶租金增加255萬元,平均每戶超過3000元;2017年,農戶租金增加300萬元,平均每戶超過3500元。
土地流轉極大提高了當地的土地利用率,為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種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目前,示范區通過實施農業現代化技術,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力,降低了生產耗能;也提高了能源使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
隨著示范區與合作社的持續發展,四年間,喬利鄉經濟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2017年園區火龍果掛果達到2000公斤/畝,每畝產值10000元;合作社分紅達到73萬元,為當地的現代農業發展、休閑旅游經濟發展起到帶頭及推動的作用。
農旅融合 現代產業穩步發展
作為特色農業示范區,在發展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喬利果蔬產業示范區還本著“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的理念,積極實施旅游項目建設,意欲打造一個集生態農業、傳統文化、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綜合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的現代農業生態休閑旅游區。
“做大做強旅游產業的*終目的,就是要帶動村民富起來。”蒙有勝說,合作社希望能充分整合利用土地資源,在實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和管理的同時,拓展果園采摘、農家樂、休閑觀光等體驗項目,在休閑農業與生態旅游融合上做文章,讓村民能享受到更多實惠。
與此同時,示范區還深入挖掘明代思恩府文化底蘊,保護并修繕思恩府遺址、思恩廟、金華狀元橋等名勝古跡,通過舉辦馬山縣“月月生態旅游節”——喬利中秋思恩歌圩節,將現代特色農業根植于喬利鄉厚重的歷史底蘊之上,加快實現農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通過一個個“農旅融合”示范區的打造,今年以來馬山縣接待國內游客116.5萬人次,同比增長23.66%。
目前,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喬利果蔬產業示范區正不斷深化“產村互動,農旅融合”,推動休閑農業發展,在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之路上穩步向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