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現場推進會在萊蕪召開。自2015年全省農村廁改以來,全省累計新改旱廁874.8萬戶,占全省應改廁戶數的79%,極大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從推進會上了解到,全省農村廁改3年以來,廁改方式主要采用三格式、雙翁式化糞池等傳統改廁模式,即通過對糞便過濾沉淀并加以發酵,保證糞便在化糞池內貯存60天以上,*終實現對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但是,三格式和雙甕式只能收集處理糞便,不能處理農戶餐廚、洗浴、洗衣等生活污水。一旦過量倒入生活污水,會造成抽取次數增加,無法達到糞便規定貯存時間,難以實現無害化處理。在實際應用中,農戶也較難按規范不把生活污水倒入廁所。
對此,萊蕪市萊城區采用了廁所與生活污水治理一體化解決方案。“我們在降解反應器內添加一定優化配置的降解菌劑,對污染物進行高效降解和轉化,實現對污水完全凈化并循環利用。”為萊城區農村改廁提供技術支持的生態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玲介紹說。糞便污水經過處理后不用出糞渣、*后流出的中水可直接用于灌溉、洗衣。
根據不同居住模式,在實行集中居住的萊城區口鎮棲龍灣村,采用整村集中式模塊化處理模式,推廣地埋式生活污水生物集成處理系統,農戶生活污水通過管網進入處理設備進行5級處理。“2012年我們村開始搞污水處理和改廁。*的好處是對污水處理以后,排水達到1級B標準,這水可以用來灌溉農田和社區綠化,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集中居住區污水處理的大問題。”棲龍灣村支書鄭靚介紹說。
對非集中居住區的污水處理,萊城區探索出了單戶或聯戶改建升級模式。萊城區和莊鎮的小英章村既有平原也有山區,根據該村實際,對地形開闊的12戶居民實施單戶模式,對地勢復雜的86戶居民集中處理。
此外,傳統改廁方式如何進行廁所的有效管護?這是下一步農村改廁急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9月27日的經驗交流會上,日照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守元介紹,傳統改廁模式后期管護包括抽糞清運到后續再處理兩個階段。日照市要求每個鄉鎮原則上按“一大五小”6輛車的標準,配備吸污車,共購置配備農廁服務車輛288臺,解決管護難題。
膠州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創新引進了廁污智能管理系統,即通過一部手機、兩臺電腦實現衛生廁所報抽申請一鍵式受理。系統由數據服務中心、村居端、作業端和中控端組成。廁所管理員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并安裝村居端APP,里面存有全村的改廁信息,只需點擊選擇就可完成抽廁申請。上報的抽廁申請,物業公司作業端和各街道辦事處中控端會同時收到,物業公司根據報抽情況排定抽廁計劃,并可通過抽污車安裝的GPS和監控監督車輛運行和抽廁質量。
今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山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到2020年50%以上的村莊對生活污水進行有效處理。
“我們將全面考慮前期改廁情況、各村地形地貌、村民居住分散程度、經濟狀況等因素,選擇效果穩定、維護簡便、費用經濟的多元化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一體化治理模式。”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李興軍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