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鄉村旅游:樂了市民 富了農民(圖)
鄉村旅游:樂了市民 富了農民(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1 10:40:00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數:420

鄉村旅游

  今年國慶黃金周,鄉村旅游是熱點之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的鄉村,自然風景宜人,還有特色美食、非遺表演、民俗體驗等人文風景,既讓城市游客流連忘返,又讓農民穩定就業、增收致富,實現了城鄉良性聯動,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正從藍圖變成現實。

  賞田園風光

  “十一”黃金周,融合當地傳統竹編工藝的建筑“竹里”成為游人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詩人陸游筆下“冷翠千竿玉,浮嵐萬幅屏”的意境又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竹藝村呈現。

  千百年來,崇州人依竹而居、削竹為器,“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篼”。近年來,崇州依托這獨特資源稟賦,“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不冒進求洋”,把民間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深挖歷史古韻,重塑詩意閑適的人文環境和田綠草青的居住環境,重現原生態田園風光和鄉情鄉愁,用鄉村的“綠水青山”吸引城里人,變成“金山銀山”。

  “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的發展優勢。”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宋子千認為,鄉村規劃中一個重要原則是因地制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建設美麗鄉村。

  品鄉村文化

  聽西河戲、看金星硯制作技藝,體驗湖口草龍和瑞昌剪紙等非遺,在這個黃金周,江西九江廬山南麓的歸宗燦村已然成為一個文化旅游綜合體,將非遺展示融入游客的參觀游覽活動,實現了非遺保護與展示、傳承與發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立足鄉村的歷史、人文、自然等資源稟賦,充分挖掘本土手工藝傳統,開展非遺生產性保護,培育本土品牌。該區依托秀蘭刺繡公司建成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累計帶動6200名貧困群眾創收800萬元以上。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散落在鄉間的非遺俯首皆是,在老屋中、在村落間,在指尖、在舌尖,在服飾、在飲食上,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看來,武術、戲曲、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草編、竹編、刺繡等傳統手工藝,都是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都可以成為鄉村旅游消費的新內容,既讓游客的鄉村之旅有趣味、能玩味,留得下、記得住,也讓中華*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頂層設計中,要求大力推動農村地區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促產業融合

  從貧困村變身為鄉村文創樂園和安居樂業的“理想村”,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明月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依托當地茶山竹海的生態優勢,建成有機茶葉基地2000余畝、雷竹園區6000畝,2017年實現產值4000余萬元。該村還通過187畝建設用地和閑置院落產權流轉,引進藍染、陶藝、篆刻、藝術咖啡、劇場、音樂酒館、主題民宿等文創項目45個;由村委會牽頭成立,村民自愿入股,縣文體旅指導,成立明月村鄉村旅游合作社,引導村民創業項目23個。2017年明月村共接待游客18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總收入超90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20327元,同比增長15%。

  明月村的融合發展之路與江西省永修縣柘林鎮易家河村“殊途同歸”。從2006年開始,易家河村每年舉辦柑橘文化節,特色種植富裕了一方百姓,帶動了旅游經濟發展。旅游又“反哺”文化,該地投入1400多萬元創建了基層文化活動中心,提升了柑橘文化節服務品牌。圍繞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融合發展柑橘采摘、溫泉體驗、文創旅游紀念品等,讓游客在愉悅中感受當地文化的魅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立民強調,鄉村振興,生態為體、文化為魂,應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尤其要走工農商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一、二、三產業聯動,創新農副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鄉村經濟循環起來,帶來人氣和商機,讓當地人在家門口也能就業,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多贏,重塑鄉村經濟新形態。

  強鄉村治理

  隨著鄉村經濟形態的變化,鄉村的社會結構也有了新變化,有回鄉創業的青年人,還有從城市回歸田園的“新村民”,鄉村的文化服務應有新的提升,促進鄉村文化治理再上新臺階。

  “要以文育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據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文廣新局局長彭虹介紹,通過制定新村規民約,讓原住民與新村民共處、共享;通過遍布12個街鎮鄉的文化藝術教學點,向群眾教授國學、器樂、舞蹈、戲劇、書法、美術等各類課程,潛移默化培育起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從“送文化”“種文化”到“創文化”,浙江麗水村民自發組織、自定內容、自創節目的鄉村春晚已持續38年。草根舞臺上,鍋碗瓢盆成了自制樂器、身邊的村民成為“主角”和“明星”,他們滿臉的自信、內心的幸福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

  “鄉村舞臺演繹著鄉愁、承載著鄉音、傳遞著鄉樂、凝聚著鄉情,傳遞文化自信自覺,點燃村民自創文化熱情。”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認為,農村也要像城市一樣,*對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發鄉村文化內生動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