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獼猴桃園碩果累累,白竹產業欣欣向榮,鄉村旅游漸入佳境……初秋時節,行走在馬邊彝族自治縣,隨處可見青山綠水、瓜果飄香,一幅富裕和諧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馬邊彝族自治縣屬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貧困程度深、底子薄,大部分農村老百姓的主要經濟來源依賴著傳統農業。如何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一直是馬邊彝族自治縣委、縣政府關注的重點之一。近年來,馬邊彝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各族干部群眾,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壯大富民產業,奮力推進脫貧攻堅,強力建設美麗鄉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采取“以股代補”方式創新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破解產業扶貧困境,促進農業不斷轉型升級,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村環境不斷改善,農業效益不斷提升,農民增收能力不斷顯現。
民主鄉豐產村白竹基地
馬邊彝族自治縣明確財政資金投入支持業主規模發展種養業必須實行股權量化分配,優先量化參與項目合作的農戶和村集體及項目區建檔立卡貧困戶,財政投入量化到村集體和農戶的股權份額不低于30%。2016年底至現在,縣財政投入農業產業發展資金達40322萬元,其中投入股權量化的資金達到1.8億元。新增土地規模化流轉面積3.2萬畝,新培育茶葉、竹筍、獼猴桃、青梅等特色增收產業4.3萬畝,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02個,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7個,帶動全縣20個鄉鎮114個村近4萬戶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2.15萬戶農戶和95個村集體成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股東”,參與利潤分紅總額達到3600萬元。
堅持制度創新 打造規模效應
初秋的馬邊彝族自治縣下溪鎮珍珠橋村,獼猴桃園里碩果累累,一個個獼猴桃懸掛在枝頭,密密麻麻,好不熱鬧。
“感謝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扶持,我們獼猴桃合作社才能發展的這么快這么好。”馬邊彝族自治縣下溪鎮珍珠橋村懷林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強告訴記者。今年,珍珠橋村的獼猴桃長勢喜人,碩果累累,讓宋強和合作社的“股東們”都激動不已。
2016年以來,馬邊彝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全縣脫貧奔康若干政策措施》《馬邊彝族自治縣“6+X”名優特農業產業扶貧實施方案(試行)》《馬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建設五大農業示范園區和六大產業帶的產業發展目標。珍珠橋村地處農旅融合示范園區和獼猴桃產業示范帶的核心區,縣政府聚集了資金、技術、“五網配套”等各類要素保障,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路網、水網、電網、訊網等全面升級。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了社會資本和群眾投資開發農業的積極性。
為鼓勵支持珍珠橋村培育增收產業,2016年,馬邊彝族自治縣政府投入整合財政涉農項目資金90萬元支持馬邊懷林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在珍珠橋村建設157畝獼猴桃產業示范園。財政資金通過股權量化方式,將9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按股量化到珍珠橋村77戶貧困戶、流轉土地支持建設157畝獼猴桃產業示范園的15戶農戶、珍珠橋村集體及懷林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在珍珠橋獼猴桃基地一期項目的帶動下,群眾看到了發展規模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給當地農民家庭增收帶來的變化。曾經寧愿守著一畝三分地年復一年地種著收益微薄的傳統農業的家庭,也逐步改變了固有的思維模式,都愿意拿出土地來按照政府的引導培育收益更好的產業。如今,珍珠橋村的獼猴桃產業從*初的150畝發展到現在的700余畝。2017年,珍珠橋村順利通過了省上的驗收,實現了脫貧摘帽。
“今年獼猴桃市場良好,每畝獼猴桃的產值在2萬至3萬元,為我們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都帶來了巨大收益。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進來,我們懷林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現在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談及未來,宋強是充滿了希望。
強化資金扶持 助力產業發展
“有了政府資金的幫助,我對我們白竹基地的發展更有信心了,也不用再為資金的事擔心了。”馬邊綠康筍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福強如是說。
資金保障,是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
以前的馬邊彝族自治縣民主鄉豐產村山高坡陡,無增收支柱產業,村民收入低。2013年,馬邊彝族自治縣林業局積極協調馬邊綠康筍材專業合作社,讓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豐產村推廣種植1000畝白竹基地。2015年,白竹基地試點成功,但合作社想擴大種植規模,遇上了資金問題,縣財政及時配套了200萬元的項目資金,按股權分別量化到村集體和土地入股農戶,迅速帶動了白竹基地規模擴張,到目前豐產村已建成了1.2萬畝白竹規模化產業基地,成為了該村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經過幾年的精心種植,白竹基地已陸續進入產筍期,2017年產筍10萬斤,產值30余萬元,產種苗20萬株,產值30余萬元。待進入豐產期后年產筍將達到500萬斤,產值達1500萬元,股東分紅將達到戶均3—5萬元。
有了資金的助力,馬邊彝族自治縣民主鄉豐產村的白竹基地發展是突飛猛進,也帶動了農戶增收。
“快點去村委會領錢了哦”,農戶們喜氣洋洋。今年,綠康筍業合作社舉行分紅儀式,178戶農戶共分享了總金額為21萬余元的紅利,其中有村民*分紅7032元,戶均分紅1100余元。
六大利益聯結 提高農民收入
當記者看到張懷文時,他正高興地在獼猴桃園里采摘獼猴桃,“如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不像以前,因為窮,什么都指望不上。”張懷文,馬邊彝族自治縣下溪鎮珍珠橋村村民,肢體有殘疾,沒有辦法外出務工掙錢,而且醫療費用也耗光了家庭積蓄,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
去年,張懷文把自己家的15畝土地拿到懷林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入股,同時自己也在獼猴桃基地務工。張懷文告訴記者,“在2014年時,我們家年收入只有不到四千元,全家老小就靠著種點玉米、花生、水稻等傳統農業過活;現在,我們家年收入有三萬多元了,日子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馬邊彝族自治縣將產業扶貧作為“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抓手,創新“參股經營”“合作聯辦”“注資參股”“反包倒租”“借養還養”“自建托管”等六大利益聯結機制,“攪活”山水資源,以獼猴桃、竹筍、優質畜禽等6大優勢產業為突破,全力推動貧困村集體經濟建設和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像獼猴桃產業、藤椒產業等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每年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在基地務工。在珍珠橋村獼猴桃基地,每年至少需要用工量1.4萬個,*一項就可帶動當地農民增收140萬元以上。2017年當地村民在獼猴桃基地務工收入達到人均1000元的水平,僅勞務用一項戶均增收4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初投產后的股權量化分紅,戶均年增收達到6000元。
在馬邊彝族自治縣,像張懷文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通過“以股代補”這種創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模式,讓財政的投入變成了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增收資本,盤活了貧困戶資產、村集體資產和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讓農戶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共享更多改革紅利,進一步夯實農業產業扶貧基礎,大大提高了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馬邊彝族自治縣農工辦副主任肖志雄說,“我們的‘以股代補’創新財政支農投入模式就是要讓老百姓的土地增值,就是要鼓勵農戶轉變觀念,就是要激發內在動力,千方百計讓貧困戶增收,讓老百姓致富。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繼續完善‘以股代補’新模式,讓我們的新模式結出新的碩果。”
農業興則根底強,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初秋時節的馬邊彝族自治縣,處處洋溢著熱火朝天的氣息,全縣上下“策馬揚邊”,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思維、開拓進取,以“以股代補”新模式結新果為渠道,不斷打造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局面,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新樂山貢獻“馬邊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