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普洱景邁古茶山的綠色發展之路(圖)
普洱景邁古茶山的綠色發展之路(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5 9:02:00  來源:普洱日報  閱讀數:455

茶葉

  “想那個地方,炊煙繞夕陽,茶的搖籃,云的故鄉……”歌中的田園生活圖景,來自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內的景邁古茶山。

  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組成。在這里,家家有樹,戶戶種茶;茶與樹為鄰,人與茶相伴。千年萬畝古茶林,不僅讓祖輩告別了顛沛流離的日子,也讓如今的當地人過上了富足安樂的生活。他們恪守傳統、吃苦耐勞,在新時代走出了一條“茶*,世代傳”的綠色發展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擁有古茶園的景邁山一直為政府和茶葉專家所重視,即使后來新開墾臺地茶園,也是在以前種旱谷的輪歇地上進行,古茶園因此得以完整保護。

  20世紀60年代,瀾滄縣政府組織專家學者與技術人員到芒景村南翁壩建設茶葉示范培訓基地,精選古茶枝條扦插,搞密植速生茶園,完成了瀾滄縣科學種茶的*次實驗。

  20世紀90年代,景邁山迎來現代茶園發展的高峰期。依托退耕還林政策,當地拿出部分糧地種植茶葉,景邁山從此形成了古茶林、臺地茶并存的局面。在原芒景村黨總支書記南康看來,臺地茶不符合茶樹自然生長規律,因為不種樹、高密植,就必須施化肥、打農藥,否則茶葉長不好。“2002年以前,農藥、化肥用量很多,通過調研我們意識到這會給生態帶來破壞,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下定決心要走轉型之路。”

  轉型,意味著要告別單純追求數量的農業發展模式,走生態茶園建設之路。作為瀾滄縣現代茶產業的策源地,景邁山再次成為現代茶產業的急先鋒。通過繼承并發揚傳統自然生態文化,當地總結出“稀疏留養生態茶園”模式,成為普洱乃至云南推廣生態茶園建設的一個范本。

  2010年普洱市開始實施生態茶園建設,把原有的臺地茶園進行稀疏留養改造,移除或砍掉70%的茶樹以增加株距,不修剪不打藥,只施有機肥,再種植一些遮陰樹,恢復茶園自身生態系統。如今在景邁山,“臺地茶”已經完全被“生態茶”取代。

  景邁山古茶林每年的普洱茶產量不足300噸,但市場上以“景邁山”“景邁古茶”名義銷售的茶葉卻遠遠超出這個數字,大量真假難辨的景邁茶隨處可見,保護和打造當地茶品牌迫在眉睫。

  在南康的帶領下,芒景村成立了茶葉合作社,擁有社員300多戶、茶園上萬畝,注冊商標“阿百臘”,在布朗語中是“茶魂”的意思,寄托著布朗人對茶的信仰。2016年6月,瀾滄古茶公司、瀾滄縣芒景古茶農民合作社等5家企業成立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盟,在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支持下,制訂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緊壓茶》產品標準,確定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產地及定義。門前云海日出,屋后古樹茶園。景邁山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普洱市實施的生態茶園建設項目,不僅對生態保護和修復具有重大意義,還大幅度提升了當地人的收入水平,茶農們年收入少則十幾萬元,多則上百萬元。景邁山通過種植茶葉和發展相關副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沒有一個年輕人因為生計問題外出打工。

  讓資源稟賦變成財富,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在保護中開發利用,以科學的開發利用促進更好的保護。普洱市及瀾滄數次修改景邁山開發與保護方案,包括放棄對巨型鐵礦的開采、關停昆鋼在景邁山的鐵試驗廠項目等,確保當地原生態村落及古茶園不受破壞。“雖然我們眼前失去了快速超車的機會,但保留了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瀾滄惠民鎮黨委書記兼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李開富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g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