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田玉米豐收,秸稈禁燒工作也進入關鍵時期,在“史上*嚴禁燒令”的大背景下,如何為秸稈尋找出口,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大慶市煙筒屯鎮通過發展秸稈飼料化利用,與和牛繁改工作相結合,找到一條秸稈綜合利用的新路子。
在新發村種植大戶呂清發家的玉米地里,收割機馬達轟鳴、來回穿梭,不僅把金黃的玉米棒完整摘除,還將秸稈全部粉碎裝車,幾趟下來就把玉米地收得干干凈凈。三個人、三臺車,*就能收100畝地,粉碎150噸秸稈。
地邊的黃貯窖,幾個人正忙著對切碎的秸稈進行壓實、灑水處理。“經過氨化的黃貯40天就可以作為飼料食用,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高,營養價值和青貯完全相同,適口性還強,牛特別喜歡吃,這一窖黃貯,足夠我家23頭牛吃到明年開春。”呂清發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煙筒屯鎮玉米種植面積94566.13畝,收獲產生的大量秸稈,如何處理是個問題;全鎮存欄奶牛9018頭、肉牛1417頭,怎么解決冬季飼草也是困擾廣大養殖戶的大難題。煙筒屯鎮將秸稈黃貯作為改進牲畜飼養方式、提升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措施,進一步落實和牛繁改、農機購置等補助政策,通過召開和牛繁改和黃貯收儲工作現場會,幫助養殖大戶、種植大戶消除顧慮,發展秸稈飼料化黃貯。截至目前,全鎮累計修建黃貯窖342座、窖容25384立方米,可儲存黃貯16500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11.68%,可有效解決秸稈利用和牲畜飼料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進黃貯收儲及和牛繁改工作,實現秸稈變廢為寶、一舉兩得,推動全鎮畜牧產業轉型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堅決打贏秸稈禁燒攻堅戰。”煙筒屯鎮鎮長王東福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