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如鏡,沃野鋪金,泰州姜堰區張甸鎮三野村近千畝水稻試驗田,*近迎來一批參加江蘇省化肥減量增效暨水稻側深施肥現場觀摩會的化肥領域專家。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下游水稻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江蘇省重大研發課題“稻麥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等資助下,從去年開始,這里選用幾種緩控釋肥方法,同時開展大區驗證實驗,結果表明,使用合適的緩控釋肥料,采用兩次施肥,能夠在穩產前提下實現氮肥減量20%。
高投入高產出難以為繼
肥料是作物的食物,沒有科學施肥,糧食就會營養不良,施好肥是豐收的前提之一。如何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農業大省江蘇,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去年,江蘇省化肥使用總量300萬噸左右,較2010年削減一成,但全省化肥使用總量仍位居全國第六,單位播種面積化肥使用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期超負荷的生產,導致部分地區耕地土壤出現酸化板結、鹽漬化、養分不均衡、活性下降等問題,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實行農藝農機深度融合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一項關鍵舉措。”省農委副巡視員唐明珍表示,近年來,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輪作休耕等方式,江蘇省化肥使用總量和單位面積使用強度呈現“雙減”態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認為,目前水稻生產中農民有多施肥的習慣,因為現有施肥方法不科學,施用后大量肥料損失,作物未吸收到足夠養分,只有多施肥才能讓作物養分供應充分。目前僅依靠簡單建議農民少施肥,效果有限。
江蘇省農科院資環所張永春研究員介紹,針對江蘇單季粳稻,省農科院總結了“三替一減”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即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機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減少施肥1-2次。今年在昆山、溧陽、姜堰和淮安進一步開展試驗示范。
為推進化肥減量,江蘇省農業部門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形成了“秸稈還田+配方肥”、“秸稈還田+側深施肥”、“有機類商品肥+配方肥”“有機類商品肥+水肥一體化”、“菜一沼一畜”、“有機肥+機械深施”、“藕蝦共作”、“稻鴨共作”、“果園自然生草+綠肥”等技術模式。
側深施肥讓農機農藝結合
儀征市壯禾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300多畝,全部用于稻麥生產。合作社負責人劉金偉儀告訴記者,由于受人工、機械、季節以及肥料流失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過去栽插水稻都不施基肥,在空白田插秧,栽完后再施肥。“這是無奈之舉,既不科學又浪費肥料,常造成有效穗數不足而減產。”
去年,儀征市農委示范推廣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就是在常規插秧機上安裝一套施肥裝置,插秧的同時,在距離秧苗根部3-5厘米且深度為5厘米的位置,進行局部*施肥,肥料以條狀均分分布,不但解決了機插秧基肥施用難題,還能減少肥料用量和施肥次數,節本增效。劉金偉當即就購置了2套進行試用。
一季使用下來,劉金偉發現這個技術好處多多。實現了“兩減兩增”:減少用工,在插秧的同時就把肥料施下去,和常規作業相比,一畝田要節省人工、機械作業費20-30元;減少用肥,側深施肥集中條施,肥料利用率高,和常規施肥相比,基肥用量可減少30%左右,一畝少施配方肥5-7.5公斤左右;增產,側深施肥田塊比空白田秧苗返青快,分蘗早,相對延長有效分蘗時間,為獲得足穗、大穗創造了條件,比空白田水稻增產5-8%;增效,側深施肥省工節本增產的綜合效果,一畝田比常規施肥田要增收200元左右。
今年,劉金偉又新增了5套側深施肥裝置,合作社水稻全部采用側深施肥,還對外提供側深施肥作業服務800多畝。“目前水稻長勢良好,預測下來僅側深施肥一項,今年2300畝水稻就能節肥20噸以上,節本增收35萬元。”
由于操作不熟練,劉金偉一開始也走了彎路。后來他總結出側深施肥技術三個關鍵點,一是要把好肥料質量關,肥料中不能有結塊和粉末,防止堵塞下肥口和下肥滾輪造成機器不下肥;二是規范操作,當天作業后要及時清理機器,排空肥料,防止殘留在機器中的肥料吸濕潮解粘在肥料管壁上影響下肥;三是插秧后及時上薄水護苗,防止發生肥害燒苗。“只有把握好了這些關鍵點,好的技術才能真正發揮出好的效果。”
江蘇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站長梁永紅表示,水稻側深施肥可實現農藝農機深度融合,應用緩釋肥更能減少施肥次數,實現施肥“五調”,即調優肥料品種、調優養分配比、調優施肥方式,調高肥料利用率、調減施肥量。
科學施肥實現節本增效
記者從江蘇省農委了解到,江蘇省化肥減量增效的路徑概括起來主要為“精、調、改、替、輪”,即*施肥,調優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輪作體耕。藉此集成推廣一批有機無機肥配合施用、農機農藝高度融合、基肥追肥統籌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同時突出側深施肥、種肥同播、肥藥混噴等機械化施肥,以及水肥一體化、緩控釋肥應用等高效施肥技術推廣,做到有專家指導、有技術模式、有示范對比、有展示基地。
宿遷市宿豫區大興鎮瓜蔞種植大戶趙峰,在當地農業部門指導下,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作物需肥規律和肥料效應,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選用與所種植地塊和種類建議施肥量相近成分的復合肥,同時應用有機肥施用技術,并注重噴施養分吸收快的葉面肥。在一系列科學施肥技術和管理措施下,種植地塊畝減少化肥使用量2.2公斤,畝產量增加10.2公斤,增產率8.2%,畝增純收益306元,實現節本增產增收。
梁永紅介紹,江蘇省還將大力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鼓勵規模畜禽養殖場與種植基地對接,就地就近利用農業有機廢棄物。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縣選擇重點村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果菜茶稻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民增施農家肥和有機類商品肥。
為發展水肥一體化,農業部門將引導社會資本在噴滴灌條件基礎扎實的地區,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效農業示范區、設施蔬菜示范基地等為平臺,完善噴滴灌系統和施肥系統,開展蔬菜等設施園藝作物和高效經濟作物不同生育階段水肥需求參數研究,根據園區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以及作物水肥需求規律,加快推廣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在果菜茶作物上,重點發展噴滴灌施肥;在糧食作物上,重點發展管道施肥。
新時代江蘇化肥減量增效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凝聚政府的政策引領力、科研推廣體系的研發推進力、市場的創新驅動力,調動千村萬戶基層組織和農民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內生動力,江蘇農業在為種植農戶帶來實惠的同時,將迎來綠色大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