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江蘇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圖)
江蘇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6 9:39:00  來源:新華日報  閱讀數:433

糧食

  2018年10月16日是第38個世界糧食日。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努力實現零饑餓”,我國的糧食安全系列宣傳活動主題是“端牢國人飯碗 保障糧食安全”。這一主題,有深刻的背景考量和長久的指導意義!

  糧食安全,一刻也不能松懈。

  近些年,我國糧食連續豐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上新臺階,糧食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有人便說,近年來部分主糧品種不是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了嗎?糧食庫存不是大幅增加、甚至出現倉容緊張問題了嗎?為什么還要強調糧食安全?當前糧食市場的確供應充足,但這是多年來常抓不懈的結果,來之不易,必須珍惜。更重要的是,我國糧食安全仍然存在隱患,特別是從長期看面臨嚴峻挑戰,糧食生產增長后勁不足,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日漸增多,國際糧食貿易不確定性加大,一旦有所松懈,糧食市場就有可能出現較大波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我們要居安思危,吸取歷史教訓,端牢國人飯碗,保障糧食安全。

  首先,國情決定了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艱巨。作為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如果我們的飯碗不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旦出現風險,沒有誰能幫得了。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基礎尚不夠穩固,主要表現在總量有缺口、結構不平衡和品質不適應,*突出的是植物油脂、飼料的植物蛋白供給嚴重不足。在耕地不可能增加、科技帶來的糧食增產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前提下,我國糧食生產和供應會一直處于緊平衡狀態。

  其次,事實告訴我們,糧食安全不是高枕無憂。從國內玉米、稻麥等主要品種來看,分化趨勢較為明顯。前幾年,玉米曾出現一輪較為明顯的價格下跌行情,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3年來全國已累計調減4700多萬畝,玉米產量從高位回落。由于近兩年玉米加工產能快速擴張,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上行預期增大,庫存消化進度加快。專家分析,去年以來國內玉米當年產需又開始出現缺口,明后年供求形勢可能逆轉。除了玉米,稻麥的需求矛盾也在緩解。為激發市場活力,國家連續下調稻麥*收購價格、降低拍賣底價,不少地方種植結構調整優化,不同品質稻麥價格出現分化,糧食去庫存效果明顯,原本倉滿為憂的狀況已經得到緩解。

  第三,群眾對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糧食生產看,近年來,我國糧食在產量保持較高水平的同時,結構性矛盾凸顯,不同的品種間,供過于求和結構性供給不足并存。從糧食消費看,人民群眾的需求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躍升,但綠色優質糧油供給不足,流通效率偏低,服務水平不高。

  江蘇是糧食生產大省,盡管人均耕地僅0.86畝,由于科技支撐力度大、機械化程度高,仍實現了口糧自給有余,江蘇生產的優質糧食銷往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糧食主銷區。但必須清醒看到,自給有余的是口糧,總體來說,江蘇與全國糧食安全狀況相似,品種間結構性矛盾突出,玉米、大豆等飼料用糧以及食用植物油缺口很大,必須依靠省外采購或進口解決,從長遠看,保障糧食安全任務艱巨。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中共中央、國務院*近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全方位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按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安全”的要求,持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糧食安全,要理直氣壯地抓。

  從江蘇今年夏糧收購情況看,市場活力明顯增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即將到來的秋糧收購,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受農資價格以及用工費用上漲等因素影響,小麥種植成本增加,加之收購價格不及上年,小麥種植收益有所下降,從前期的調查來看,農戶的種糧意愿有所降低。今年粳稻*收購價比去年每500克降低0.2元,種糧效益進一步減少,可能進一步弱化農戶的種糧意愿。

  由于多年來糧食連續豐收,部分地區還出現倉容緊缺的問題,不少人出現這樣的想法:反正糧食供應綽綽有余,種糧的比較效益又低,抓不抓糧食生產就無所謂了,因而對種糧農民的扶持力度有所削減。這種想法和做法是錯誤的,只看到眼下,沒看到長遠;只看到本地,沒看到全國。

  之所以必須理直氣壯地抓好糧食安全工作,是基于以下事實。

  糧食增產后勁乏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在此過程中,大片良田被占用。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6.83億畝,比2016年減少1222萬畝,下降0.7%。此外,盡管糧食連年豐收,但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城務工,真正種地的人口越來越少;農業兼職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狀況越來越嚴重。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大都是婦女和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有人稱之為“3860部隊”。由于農村種田人口的嚴重匱乏和減少,糧食連續豐收的趨勢難以持續。

  還必須看到的是,糧食進口不斷創新高。從2003-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年增長,但進口量也在不斷攀升,進口依賴程度在加深。眾所周知,糧食產量增長多少是有很多因素制約的,而糧食消費則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剛性增長。2002年至今,國內糧食進口量增長800%;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約6.18億噸,糧食進口總量超過1.3億噸,同比增長13.9%,其中稻米和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全球*的水平。糧食產量與國內需求相比,仍處于產不足需狀態。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愈發嚴峻:工業發展和城市擴展對土地的剛性需求不可逆轉,人民群眾對糧食和農產品品種質量的需求逐步升級。長此以往,未來中國糧食供需缺口還將繼續擴大。

  正因如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在中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更要將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問題擺在轉型升級首要位置,將糧食生產與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同時注重耕地保護、注重農業科技、注重制度創新,端牢國人飯碗。

  糧食安全,江蘇一直緊繃著的弦。

  對于糧食安全問題,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

  按照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經省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的《江蘇省糧食流通安全條例》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18-2022年立法規劃正式項目。目前省有關部門正在抓緊開展立法文本起草工作。

  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農業農村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認真開展2018年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后,省糧食局結合當前糧食安全新形勢、新要求,對6個方面14個重點考核事項進行細化,以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保護種糧積極性、增強地方糧食儲備能力、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確保糧食質量安全、落實保障措施等。

  針對當前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快,糧食收購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形勢,省糧食局科學研判秋糧收購的特點和問題,突出重點、深入一線、主動作為,創新監管方式,對各類收購主體執行國家收購政策、收購秩序、收儲安全等情況開展檢查指導,嚴格督促收購企業執行國家質價標準,嚴防發生壓級壓價等坑農行為,認真做好政策咨詢和投訴舉報查處工作,規范市場秩序,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好糧食流通穩定發展大局。

  為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國家決定明年開展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年前先期在部分省份開展試點。省糧食局按照試點清查的有關要求,采取“雙隨機”方式,選擇部分市縣進行試點清查,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深入排查發現問題隱患,壓實責任,堵塞漏洞,整改問題,為迎接明年全國大清查完善方法、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糧食安全,人人都要關心和支持。

  我國以不足全球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從理論上來說,我國的糧食非常寶貴,全社會都應該特別愛惜糧食。然而,事實上,由于人們近些年來過慣了豐衣足食的日子,愛糧節糧意識淡薄,我國糧食浪費數量驚人,有專家估算,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相當于全國糧食總產量的近十分之一!

  按照人口比例計算,我省每年浪費的糧食達25億公斤,相當于300萬畝耕地上產出的糧食!300萬畝耕地是什么概念?目前我省一個中等產糧縣(市)的糧食種植面積為50萬畝左右,這就等于說,全省每年浪費掉的糧食是6個縣(市)的糧食總產出!

  有人可能會懷疑,全國13億多人口,按照專家估算出來的浪費糧食數量,人均一年要浪費30多公斤糧食?我們每天倒掉的剩飯有這么多?這怎么可能呢?

  確實,造成糧食浪費的環節很多,田間收獲、運輸流通、儲存保管和消費中都會出現浪費,但主要在消費環節。盡管每個人每天直接食用的糧食數量不是很多,不過,雞鴨魚肉等副產品,哪樣不是需要用糧食轉化而來?到餐廳、飯店去看看,去學校和機關食堂看看,多少餐桌上剩下沒有吃完的甚至沒有動過筷子的雞鴨魚肉?多少沒有吃完的米面被倒進泔水缸?

  每一粒糧食中,都有農民的汗水;每一粒糧食,都關乎糧食安全。減少損失浪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如果每個人都珍惜每一粒糧食,就是在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g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