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云南大理盤活土地資源激發鄉村活力(圖)
云南大理盤活土地資源激發鄉村活力(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7 9:07:00  來源:云南日報  閱讀數:416

土地

  金秋十月,云南大理市鄉村的景色就像一幅色彩亮麗的油畫,村民臉龐上洋溢著陽光般的笑容,廣大鄉村迸發的活力讓人震撼和欣喜。

  “黨的政策真英明,宅改政策入民心,鄉村振興落實處,如今工作為子孫……”大理鎮綠桃村60多歲的村民李益勛親歷大理市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三項改革試點的喜人變化,不由得高興地“以詩言志”。

  積極探索:堅守底線 注重創新

  走進大理鎮南五里橋村,猶如置身城市花園。

  “我們盤活閑置宅基地,保障村民合法權益,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麗鄉村。”村黨支部書記馬利偉介紹,全村居住著回、漢、白、彝、藏、納西等6個民族,有406戶1523人。在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中,開展分類認定,澄清了宅基地使用現狀,完善了宅基地審批管理制度,加強對宅基地取得、使用及退出管理,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村集體和村民籌資700多萬元,建成3棟村級農民保障性住房,幫助2家貧困戶建成新樓房。整合村組宅基地,籌資3700多萬元,打造了“清真美食一條街”。

  一座茶馬古道上的石橋,見證了大理鎮綠桃村古村的興衰。村民李益勛指著石頭壘成的殘墻斷壁說:“古村有74院,空置的45院中有25院倒塌,17院為危房。”作為古村落保護性利用項目組成員,讓李益勛特別高興的是,大理市被列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后,讓過去舉棋不定的一家省外公司下定決心投資保護村落和開發旅游業,首批村民20戶剛與村集體簽訂古村土地及地上建筑物收歸集體協議。他寫詩稱贊道:“千載難逢好機遇,破敗老村又重生。閑置房地回集體,合理補償獲真金。建構筑物依法補,搬遷得益安新村。村風民俗得傳承,區位優勢盡發揮。集體牽頭繪藍圖,綠桃子孫永受益。”

  “大理市是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33個試點縣(市、區)之一,目前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并取得明顯成效。”大理市委副書記、市委改革辦主任張永建介紹,2015年3月以來,按照“省委直接抓、試點地方黨委負責”的工作要求,省、州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大力支持,全市以問題為導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重在解決問題,形成了上下齊抓、合力推動的工作格局。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強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張永建說,全市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能力不減弱、農民利益不受損“4條底線”,做到改革試點與洱海保護治理、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4個結合”,注重制度創新、大膽探索實踐。比如,大理市結合白族習俗和院落居住特征,對“戶”與“宅”標準進行了界定,公平公正地保障農村居民的居住權益。對用于經營增加用途的宅基地,根據山區、壩區、距離洱海界樁的遠近等因素,收取土地收益調節金,確保農村集體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經營者共享發展成果。

  全域宅改:兩個探索 兩個完善

  喜洲鎮是“五朵金花”的故鄉,仁里邑村莊秀美,道路干凈,廣場寬敞,民居漂亮。村委會主任趙家雄說:“過去宅基地申請多、指標少,真是一件頭疼的事。如今實行‘集中定點、統規自建’,既實現了節約集約用地,又改善提升人居環境。”

  “我們修編了村莊規劃,建立了村莊土地規劃建設巡查專管員制度、零違章報告制度、報批服務專管員制度和快速處置機制、監督問責機制,規范了農村建房秩序。”喜洲鎮黨委副書記楊凱旋介紹,每個村委會配備一名巡查專管員,每天騎車在村內巡查。如發現違規建設行為,要通過微信群在半小時內報告。目前,大理市已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試點中完成411個自然村村莊規劃修編,形成的村莊土地規劃建設巡查專管員制度在全省推廣。

  在銀橋鎮磻溪村,記者在村委會看到“認定人、戶、宅底數”展板,有“各自然村宅基地使用現狀統計表”,列出村民小組、戶數、人口、宅基地宗數、總面積、戶均面積、人均面積。另一份“農村宅基地分類統計表”,列出一戶一宅、一戶多宅、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主體資格不符等類型的戶數、宗數、面積。銀橋鎮黨委書記楊硯池表示:“為了澄清底數,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也為宅改奠定了基礎。”通過全面摸底調查,大理市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2.97萬人、10.56萬戶,按頒證標準完成12.22萬宗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調查測繪復核,全面掌握了宅基地分布情況和使用現狀。

  “我們實施了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并由村委會報鎮政府備案。”磻溪村黨總支書記張楨說,對少批多占、一戶多宅、主體資格不符等占用農村宅基地的情況,實行分類有償使用;對利用宅基地上的住房從事餐飲、客棧等經營性活動的,按使用面積由集體收取土地收益調節金。去年,村里對52戶餐飲、客棧經營戶收取土地收益調節金52.47萬元,30%用于工作經費,70%用于村莊公益事業。

  大理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市試點辦副主任李文輝介紹:“宅改旨在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愿有償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主要內容是改革完善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大理市明確了農村宅基地申請資格和使用面積標準,對“戶”與“宅”進行了界定,按壩區、山區和城郊接合部3種不同區域特點,淡化指標管理、強化規劃管控、下放審批權限,探索新批宅基地按成本價有償取得,著力實現“戶有所居”。同時,采取分類處置,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自愿有償,盤活閑置宅基地;網格管理,構建農村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確權調查,推進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頒證;夯實權能,開展農房抵押貸款拓展農民住房財產權益。

  李文輝說:“大理市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積極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穩妥征地:規范程序 完善補償

  下關鎮荷花村有4649人,人均耕地0.15畝。如今村集體資產總值3億多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66萬元。

  “農民失地不失利,關鍵用好代征安置地。”荷花村黨總支書記李玉昌說,全村從2003年起先后有3000多畝耕地被征用,面對近4億元的土地征用補償金及200多畝代征安置地,村“兩委”通過村民入股、合作開發等形式,實現“一組一項目、一村一品牌”,村民“月有工資拿,年有紅利分”。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全村推行養老保障、醫保、社會保險等保障機制,每年用于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的資金達520多萬元。

  上關鎮沙坪村有一個大理市政府實施的城鄉統籌供水工程,項目需征收土地28畝,涉及79戶220人。目前,市國土資源局、上關鎮政府與沙坪村委會及其有關村民小組已簽訂征地補償協議。

  “近幾年,大理市按征收耕地面積15%的比例安排集體發展用地,該項目可安排代征安置用地4.2畝,此次征地將留地安置轉變為貨幣補助。”李文輝說,征地做到了科學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圍、優化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全力維護被征地農民權益、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

  李文輝介紹,大理市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試點,目標是健全程序規范、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主要內容是縮小土地征收范圍,規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土地征收中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去年,全市征收土地面積514畝,比前3年每年平均征地面積2460畝減少79.11%。征地過程中,充分民主協商優化征收程序。在社保并軌確保失地農民長遠生計有保障中,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推行被征地人員基本養老保障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將因政策時間節點原因完全失地、但未納入社保的4.23萬人,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保障范圍。同時,采取多種途徑大幅提高補償標準,綜合考慮土地用途、區位、地類、產值和人均收入等實際因素,合理提高并統一征收補償標準,對代征安置地進行回購,參照國有劃撥住宅用地規范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安置工作,增加被征地農民收入。

  審慎入市:健全機制 活化資產

  走進大理古城外的西門村,記者看到路邊的一塊空地上零星停著幾輛車。這是第三村民小組的5.8畝集體建設用地,過去10年都是對外出租,每年收租金2萬元。不久,這里將“舊貌換新顏”。

  “今年3月,第三村民小組集體決策形成將這宗地入市的決議,出讓期40年。有17家單位參與公開拍賣,起始價870萬元,成交價

  2610萬元。”西門村黨總支書記黃宗平說,扣減土地取得成本291.17萬元,土地純收益2318.83萬元。按25%比例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集體實際純收益1739.12萬元。根據股份合作社章程,西門村三組可將收益的30%至50%留作集體經濟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50%至70%用于股東紅利分配。他算了一筆賬:“這宗地入市后,年均純收益達43.48萬元,比過去增收21.7倍。”

  蒼山之麓的銀橋鎮銀橋村有一塊4.34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原為木器加工廠,后來出租作為養豬場,每年租金1.3萬元。為保護洱海,取締規模養殖場,這塊地就“閑”起來。

  村黨總支書記李啟璋說:“我們采用公開租賃方式就地入市,20年租金225萬元。減去地塊成本、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純收益為32.2萬元,收益比過去增長2倍。”

  來自成都的投資人王金友告訴記者,理庭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將發揮銀橋村優勢,首期投資4000萬元,進一步開展深度合作,打造一個“康養文旅特色村”。

  “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中,要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大理市委改革辦專職副主任王磊說,主要內容是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明確入市范圍和途徑,建立健全市場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

  “全市摸清了農村集體存量建設用地底數為3962畝,圍繞改革目標作了積極探索。”王磊介紹,大理市明確入市范圍途徑,有效銜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全域旅游示范區規劃,合理預留產業發展用地,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同時,建立規范入市程序,設計操作流程,建立市場交易平臺、規則和服務監管制度。開展增值收益研究,對選取的入市試點地塊進行成本核算,確定增值收益調節金征收比例和用途。統籌推進入市試點,結合宅基地有償退出、“空心村”整治和村莊規劃修編,審慎穩妥推進各項工作。

  成效凸顯:統籌結合 和諧發展

  洱海之濱的雙廊鎮雙廊村,“三通一平”的地塊及規劃實施地塊,將解決200多戶村民的宅基地問題。雙廊鎮副鎮長茶文光高興地說:“按照‘集中調整、定點審批’的思路,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合理利用了土地資源。”

  深山峽谷里的太邑鄉者摩村,24戶村民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入住新房,克么嘎自然村13戶村民首批領到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村黨總支書記趙金龍信心滿懷:“要發揮山區優勢,打造大理市后花園。”

  “針對大理市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空間與游客休閑觀光區域高度重合、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發展空間狹小、改革試點任務多的實際,采取‘土地制度+’模式,同步推進國家和省在大理實施的‘多規合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統籌城鄉發展等10項涉農改革試點,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張永建副書記說,改革試點將為西部多民族聚居和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地區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大理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支持了生態文明建設,各鄉鎮充分運用宅基地有償使用、退出、流轉、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及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等試點政策,為“母親湖”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藍線、綠線、紅線劃定打下堅實基礎。促進了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全市按照“城鄉一體化、全域景區化、建設特色化、管理精細化”的要求和“留得住鄉愁”的特色定位,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提供了鄉村振興土地制度供給,在有效夯實村組主體地位和鄉鎮管理責任、助力洱海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構建城鄉統一用地市場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形成系列制度成果。通過對農村土地、房產確權,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強農村發展后勁,全市農村居民收入連年保持增長。

  張永建說:“今后要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統籌推進征地、入市和涉農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利用管理體系,在全面加強洱海保護的前提下,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將洱海流域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奮力開創大理市綠色發展共享發展跨越發展新局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g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