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常州糧儲安全開創多項全國*(圖)
常州糧儲安全開創多項全國*(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17 10:00:00  來源:常州日報  閱讀數:363

糧食

  10月16日,是第38個“世界糧食日”。40年,彈指一揮間,歷史讓我們感到驕傲。

  改革開放40年,糧食流通歷經統購統銷、價格雙軌制、購銷市場化等多個歷史階段,實現了從溫飽到品質的嬗變,常州糧食的變遷折射出了時代的發展。

  40年發展,常州糧食安全保障靠敢為天下先的果敢,率先贏得了競爭優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著力構建現代糧食安全、質保、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糧食應急保供體制機制,在糧食安全發展道路上創出了“常州經驗”。

  如今,常州糧食部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勇擔當。

  一群滿懷責任、富有激情的開拓者,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借“質”發力,品“質”共享,堅定執著地將“創新藍圖”變為現實,在“種好幸福樹 建好明星城”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創新驅動、聚力糧安、集聚勢能、斬關奪隘、砥礪奮進。

  落實責任 開創多項全國*

  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糧食是人民群眾*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作為魚米之鄉的糧食主銷區,常州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保障,糧食生產,在實現“十一連豐”的基礎上,向綠色、優質、高效發展。

  全面落實糧食安全責任。2016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的實施意見》及考核辦法,與各轄市區政府簽訂糧食安全目標責任狀,并成立了以副市長為組長、由市糧食局、市委農工辦、市農委、市發改、市財政等14個部門組成的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工作組,使全市糧食安全有了根本保障和抓手。2017年,由市糧食局牽頭圓滿完成糧安責任制“首考”,省考核組對我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實、糧食信息化建設和數字糧庫建設均走在全省前列予以充分肯定,全市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獲“*”等第。溧陽、金壇、武進、新北、天寧、鐘樓的糧安綜合考評得分都在90分以上,同獲“*”等第。

  糧儲安全開創多項全國*。運用*新的綠色儲糧技術管好儲備糧,讓百姓吃到放心糧、優質糧。成立于1991年10月的常州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占地233畝,總倉容15萬噸,承擔著中央、省、市三級儲備糧運與管理任務,是政府調控糧食市場和應急保供的重要載體。在全國地方儲備糧庫中,常州城北糧庫于2009年承擔國家發改委信息化試點工程項目,在全國*個實現糧庫信息智能化,開創了全國“數字化糧庫”之先河。利用智能信息系統,對糧堆溫度、濕度、氣體實行在線監測,率先在全國實施先進的低溫、綠色儲糧新技術,實現了移動管理模式的糧情實時監管,使儲糧向無污染、無損害、低損耗的方向發展;2011年,利用光伏技術,在全省糧食系統*建設完成“陽光屋頂”工程,年均發電量達300萬度;2012年,承擔國家糧食局“區域糧食流通應用試點項目”——水源熱泵低溫儲糧技術在全庫推廣應用,確保了每一粒糧食的*品質。按全年儲糧規模10萬噸測算,每年可減少糧食損耗80噸,不僅實現企業節能增效,同時有效解決高溫濕熱地區偏高水分糧食的安全度夏難題,具有極強的推廣價值。

  質量監管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全市法治糧食建設進一步提升,糧食監管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糧食監管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出臺了《常州市超標糧食處置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和完善了“市糧食局行政處罰案件審理委員會”機制,提升監督檢查、行政執法的規范性;探索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和“雙隨機”工作模式,實時遠程監控市儲糧和成品儲備糧狀況;開展企業信用評定, 52家糧食企業被評為A級信用企業。2017年,市糧食局成功創建全國百家糧食流通執法督查創新示范單位,成為全省*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強基固本 護航龍城跨越發展

  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節點在存儲。隨著糧食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對糧食安全儲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低溫、綠色儲糧不僅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成為現代倉儲的主流方向。歷經40年發展,我市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由原來的低端倉儲發展到目前現代信息化糧食倉容占比達69%,從根本上解決糧食收儲矛盾。

  有序推進現代倉儲建設。市政府出臺了《國有糧食倉儲規劃實施意見》,完善和細化了國有糧食倉儲建設規劃。我市現已積極爭取到上級政策支持及扶持資金4000多萬元,維修改造危倉老庫約6萬噸、新建現代倉容1萬噸,已形成了1個市級現代糧食物流中心、3個轄市區糧食中心儲備庫、17個鄉鎮級主要收儲庫的“1317”三級倉儲管理體系,是全省*個完成國有倉儲專項規劃編制的地級市。全市現代信息化糧食倉容也由過去的一無所有到目前的41.5萬噸,占比達69%,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堅實基礎。

  穩步推進智慧糧食建設。自2009年城北糧庫率先在全國建成“數字糧庫”以來,常州的智慧糧食建設也由點到面全面鋪開,2016年建成的常州糧食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把全市所有的物流園區、中心糧庫、應急儲備庫點等聯網成片,實現政策性庫點數據的互聯互通和“一數一源”,將我市的糧食信息化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信息管理系統的新穎、實用得到江蘇省糧食局的肯定。2015年12月,全省糧庫智能化建設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

  建設三大糧食特色基地。我市現已建成以“糧食文化、企業文化、廉政文化、黨建文化”為主題的常州糧食文化館,以“糧食品種、儲糧蟲害、超標糧食、質量檢測”為主要內容的常州糧食質量科普館,集“應急保供、放心示范、軍糧供應、品牌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常州市品牌糧油展銷中心,常年向社會開放。三大糧食特色基地,不僅為常州市民提供了一站式購物體驗,成為全市中小學生愛糧節糧教育實踐基地,也成為我市糧食文化展示、參觀旅游勝地又一絕好去處。

  完善體系 始終堅持食惠民生

  改革開放40年成果巨大。糧食保障從過去強調“吃得飽”,到現在的“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吃得方便”。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糧食應急保供體系、放心糧油供應體系和糧食安全質量監管體系,緊緊圍繞糧食安全保供目標,筑牢耕地保護、產能提升、流通儲備三道防線,牢牢掌握保障全市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健全糧食應急保供體系。制定實施全市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建設規劃,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擔、社會參與的原則,整合現有軍供站點、放心糧油店、應急供應網點資源,建設軍民融合保障網點,實現鄉鎮、社區全覆蓋。同時,采取企業自愿、政府認定、部門監管、合同約束、動態調整等方式,選擇符合條件的糧食加工、運輸和經營企業承擔應急供應任務,實行政策扶持、統一掛牌。截至目前,我市有市級糧食應急加工企業14家,日加工能力1800噸,107家應急供應網點實行統一掛牌。去年12月,我市在全省*開展省、市兩級聯動糧食應急桌面推演,及時處置突發事件,確保糧食應急供應。

  鞏固放心糧油供應體系。不斷推進放心糧油工程建設,持續完善示范企業評審和淘汰機制,發揮示范企業在全社會的標桿和引領作用,組織“放心糧油”進軍營、進學校、進社區活動,不斷擴大“放心糧油”的市場占有率和社會影響力。從2004年*開展“放心示范”評審以來,目前擁有市級以上放心糧油示范企業48家,其中*放心糧油示范企業13家,各類放心門店近200家。積極參與實施江蘇好糧油行動計劃,以好糧油標準為引領,普及好糧油知識,加強質量控制,服務、指導本地規模糧企優質品牌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在原有的優勢特色基礎上加強品牌創建,努力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展示交流平臺和宣傳推介平臺,在品牌培育、標準提升方面有新突破,增加了市場綠色優質糧食供給,優良食味水稻占比達44%。

  完善糧油安全質檢體系。建立以市級檢測機構為中心,由轄市區專業糧油檢測機構組成的全市糧油質量檢測布局,加強糧食收購入庫和入市質量檢測,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嚴防發生區域性、系統性糧食質量安全風險。推進糧食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實現糧食流通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強對農殘、重金屬、真菌毒素等超標糧食管控,常州糧油質量監督檢測站的重金屬檢測重金屬元素檢測能力由過去的鉛鎘汞砷4項擴展到目前的20項,重金屬檢測能力位居全省糧食系統排名*。同時,堅持質量檢測向一線延伸,目前常州城北庫、溧陽市南渡庫、武進中心庫、金壇區薛埠庫等庫點的質檢體系也日趨完備。

  “五代”服務 助力農民豐產增收

  糧食產后服務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種糧收益,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近年來,我市通過整合糧食流通領域的現有資源,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后服務組織,有償為種糧農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的“五代”服務,為農民排憂解難,助力農民豐產增收。

  托底收購讓農民放心種糧。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導作用,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優化糧食庫點布局,改善倉儲設施,統籌設立糧食收購網點,制定并實施非正常年景和糧食質量異常情況下糧食收購應急處置預案,幫助農民減輕損失,防止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市場。自2006年實行小麥、稻谷按*收購價收購至今,已整整13年。據初步估算,按*保護價收購,每年可促農增收上千萬元。

  “五代”服務解除農民后顧之憂。緊扣“五代”服務,加快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7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的“十三五”建設規劃,其中,總投資535萬元的溧陽市南渡、禾豐和海斌農機等3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已經建設完成,服務范圍覆蓋4個產糧大鎮;金壇區的江南春米業、江南制粉等2家糧食服務中心預計明年建成;武進和新北兩區依托常州希望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和常州城北國家糧食儲備庫兩家國有企業,通過烘干能力建設,為農民提供糧食代烘干服務。據了解,在財政支持約100萬元的基礎上,武進區在橫山糧食收購點投資280萬元建設了10套烘干設備,日烘干能力達120噸;城北糧庫自籌資金40萬元,以庫內干糧線為框架,以除雜為主,完成糧食產后服務一期工程。

  產銷合作助力農民豐產增收。積極向農民宣傳國家糧食收儲和優質優價等政策,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推廣適用技術,指導農民科學儲糧以及對糧食分檔升值。按照互惠互利原則,我市鼓勵涉農企業與主產區建立更加緊密穩定的產銷關系,支持企業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源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建立健全區域性糧食產后服務網絡,延伸糧食加工產業鏈,開發新型優質健康糧油產品,推進糧油深加工和副產品循環利用,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引導糧食物流和加工企業適度集聚,為農戶提供全方位、全鏈條的服務,著力打造區域公共服務品牌。2017年,常州城北糧庫獲省*(企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g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